首页 / 大陆 / 赣州于都:天华山下奏凯歌

赣州于都:天华山下奏凯歌

本文转自:人民日报客户端

宋嘉华 周国霖

天华山,坐落于江西省于都县银坑镇,是一块被红色浸润的土地。在烽火硝烟的岁月里,留下了地下党员奋斗不屈的身影。岁月如梭,那一个个英雄的身影与许多的红色记忆一样,被广为流传。

“眼前这个不起眼的小屋,在革命战争年代,是我们党的地下交通站,为于都革命做出了重要贡献。”拾阶而上,来到一间简陋的土屋前,天华山寺主持释智远告诉记者,桥头暴动前夕,天华山寺来了个“不速之客”——一位身穿僧衣、身材高大、精神矍铄的中年男子。

见男子勤劳肯干、为人老实,住持便安排他在寺庙里一个小耳房住了下来。男子每天除了劈柴挑水、忙里忙外,还经常跟随住持下山化缘,成了深得住持信赖的好帮手,久而久之,大家便把这个话语不多的男子亲切地称为“老龙”。

1928年3月,老龙突然变得忙碌起来,他每天天还没亮就挑着箩筐,沿着天华山往桥头方向的山路下山去了,到了很晚才会回到山上来。住持看在眼里,却没有说破。直到桥头暴动后,老龙带着两名伤员上山,住持告诉老龙,他早就知道老龙是红军的地下交通员。

有了住持的大力支持,老龙为红军提供情报变得更加便利,他的住处成了红军的地下交通站。1931年12月26日,红军红三军团九师包围了白色据点上宝土围,前后围攻二十余天。为了早日解决战斗,老龙联络组织了当地劳苦大众积极扩红支前、参军参战。1932年1月20日,红军攻下上宝土围,活捉土豪170余名,缴获步枪300余支,救出被迫入围群众5000余名。

遗憾的是,中央红军长征离开于都后,老龙被叛徒出卖,牺牲在从桥头回天华山的山路上。老龙牺牲后,住持交代僧人把他住的房间保护了起来,谁也不让进,直到解放后,才对外公开。

“一场浩劫,让我们蒙受了巨大损失。”释智远接着说,文革时期,包括老龙住过的耳房在内的天华山寺被毁于一旦。直到上世纪80年代中期,当地群众才按照原样,重建了天华山寺。只是老龙当年用过的物件再也找不到了。

“在于都,天华山因红军交通站而变得更加伟岸。”说起与天华山的缘分,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首任团长袁尚贵感触颇深:桥头暴动后,天华山下的一些青壮年经常秘密来到天华山寺,与老龙彻夜长谈,接受进步思想的熏陶,他的外公高良铎就在其中。在革命思想的指引下,高良铎参加了红军,在第五次反“围剿”中牺牲。

红色基因的种子一旦播下,势必迸发无穷的能量。为了唱响主旋律,弘扬长征精神,传递、凝聚正能量, 2010年11月,由来自于都县70多个单位、不同岗位的160余名红军后人自发组建成立了由袁尚贵为团长的于都县长征源合唱团。成立以来,合唱团以《长征组歌》作为主打精品节目,凝聚智慧力量,让《长征组歌》唱响神州大地,让“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截至目前,合唱团累计完成义务巡演598场。

和高良铎一样,接受了先进思想熏陶的凌和淦,于1933年参加红军。和高良铎不一样的是,在长汀突围时,凌和淦身负重伤,只能选择回到银坑。

“爷爷经常告诫我们不要有贪念,要踏实做人、老实做事。”说起爷爷的过往,银坑镇银坑村党委书记凌步伟记忆犹新。他说,爷爷在世的时候,经常跟大家讲当年红军在党的领导下,对群众秋毫不犯的故事。“作为一个拥有120多名党员的村党委书记,我要牢记爷爷的教导,俯下身子、潜下心来,为乡村振兴做更多的好事、实事。”凌步伟说。

采访结束,释智远又带着记者来到小耳房前,他郑重地告诉记者,眼下,他们正多方筹措、凝聚合力,准备对交通站恢复旧貌,让天华山这座千年古寺绽放不一样的光芒。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eBrj5B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