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旅游 / 青未了|遥想当年“跳伞塔”

青未了|遥想当年“跳伞塔”

文/春江月明

在济南“全民健身中心”休闲广场,矗立着一座圆柱形、红白相间的塔状建筑,这就是“跳伞塔”。别看现在它默默无闻地耸立着,引不起人们特别地关注。五十年前,它可是泉城了不起的建筑。老济南人,很少有人不知道“跳伞塔”。

上世纪六十年代,为了开展“国防体育”运动,济南市于1957年12月,建造了这座“跳伞塔”。这是一座高61.3米的钢筋混凝土建筑,距地面45米处,建有供人站立的圆形塔台。塔的最顶端有四条十字形分布的钢臂,每条伸出约十米,上面设有钢缆,下面安装伞圈,用来悬挂降落伞。像泉城广场的蓝色泉标一样,当年的“跳伞塔”在低矮的建筑物中“鹤立鸡群”,成为全市的地标性建筑。“跳伞塔”位于济南城南,出门若辨不清方向,只要抬头看看“跳伞塔”,就知道东西南北。

“跳伞塔”是用于培训跳伞运动员的设施。中国的第一座跳伞塔,于1942年建在重庆。当时,面对日寇飞机的狂轰滥炸,急需尽快地培训空军人才。许多有志青年从这里飞向蓝天,英勇抗击敌寇。“跳伞塔”成为中国人民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的象征。济南的“跳伞塔”建在和平年代,但是,也同样承载着选拔培训跳伞人才,强化青少年的国防意识,随时听从祖国召唤,应征入伍,保卫祖国的神圣职责。有不少优秀的跳伞人才,被选拔进入空军部队。

过了“青年桥”一路南行,偏僻的南郊是“跳伞塔”所在地。这里也是“济南市国防体育俱乐部”。当年,这里的“国防体育”运动,开展的有声有色。运动项目不仅有跳伞,还有射击、摩托车、航模、无线电报务,无线电测向等,深受青少年学生们的喜爱。

少年时,看电影“永不消失的电波”,地下工作者李霞的英雄形象令我崇敬,“嘀嘀嗒嗒”的发报声,让我着迷。从小学五年级就参加了无线电报务的学习,直到上初中,一直坚持参加业余训练。除了寒暑假参加集中培训,每周六下午都要到“跳伞塔”参加训练。负责培训的是一位十分干练的女教练,对学员要求极严。长码、短码和字码的收发报,一练就是连续两三个小时。为了提高收报速度,必须学会“押码”,就是听到第二个码,才开始抄收,脑子里一直存着前面的电码。开始,根本跟不上像流水似得发报速度,经过长期的强化训练,从押一个码到一组码,收报速度提高很快。年轻时,经过了这种特殊训练,对提高强记能力,大有益处,学外语,记单词就很快。学习发报技术,更是艰苦。发报电键有中式和苏式两种,我们主要学苏式发报。中指要跪在电键上,初学时教练把键簧调得很硬,需要手指用力,按节奏快速抖动手腕,才能完成电码的发送。为了达到教练的要求,除了在培训时练,还得把电键带回家练,中指咯破了,裹上胶布继续练,直到磨出老茧。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艰苦训练,我的收发报成绩大有提高,经常代表学校,参加比赛,并取得较好的名次。直到今天,听到电视剧里的发报声,还会情不自禁地辨别电码的内容。

当年“跳伞塔”下的活动,真是丰富多彩。先说跳伞,学跳伞先要学习掌握双脚着地动作,要从一米多高的跳台,反复跳下。然后,是牵引训练,就是系好跳伞带,随伞圈被牵引到45米平台高度,好像是训练胆量。我们集训队的队友,也有去体验的,我胆小恐高,不敢尝试。最后是“脱钩”训练,随伞圈被牵引到最高处,有自动脱钩装置,于是,人随伞降落。跳伞队员还要学习叠伞,这也是很重要的技术,如果叠不好,从飞机跳下时,会拉不开伞,人命关天。只有这些训练都合格,才能上飞机,真正驾驭着降落伞,翱翔在天空。只要在“跳伞塔”培训合格,就会颁发“跳伞证”,持证可以到全国各地的“跳伞塔”,参加跳伞活动。

我最爱看的是摩托车项目,有单车飞断桥,隐蔽驾驶,三轮摩托行进中更换车轮,摩托车穿越火墙等,既惊险又刺激。

还有航空模型训练,牵引机上下翻滚,双机咬尾比赛,遥控机花样表演等,让人鼓掌叫好。

当年,“国防体育俱乐部”培养出许多优秀运动员,跳伞、射击、航模、射击、无线电等项目,获得过多届全国冠亚军。高耸的“跳伞塔”,见证了泉城“国防体育”的发展历程,也被载入史册,2007年被纳入第三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被纳入第四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遥想当年“跳伞塔”,带给我知识,带给我乐趣,让我终生难忘。

壹点号 春江月明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j21VQd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