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莫斯科保卫战时,斯大林为什么敢于坚守莫斯科?

斯大林其实心里也没底,德军的进展速度太吓人了,苏联的损失太惨重了。意志再怎么坚强的人,在这样的时刻都不可避免会出现人性的怯懦和自私。斯大林是一个有着赌徒心理和冒险精神的政治家,当年在察里津,斯大林就是在极端不利的情况下防守反击击败了白军武装,成为他今后的政治资源。斯大林可能会惊慌失措,甚至也可能会有投降的念头,不过最终,斯大林还是决定固守莫斯科。

苏联不是斯大林一个人的,斯大林背后是整个布尔什维克党和不愿意做亡国奴的苏联人民。当然,还有苏联在二战前就已经建成的工业化体系。这一切,都成为了苏联能够抗住德军压力的本钱。

在德军到来前,斯大林已经指示党政机关和干群组织,在莫斯科建立起了稳固的防御工事。同时莫斯科作为苏联的军政中心,交通发达,利于全国物资集中。

还有,斯大林发现了军事奇才朱可夫,这是斯大林最大的底牌。而且,斯大林也认为坚守莫斯科好处很多,放弃莫斯科坏处很大。

尽管如此,在莫斯科会战的时候,斯大林还是做好了两手准备。其一是坚决抵抗德军的入侵,其二是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退出莫斯科。

关于斯大林在战争初期的表现,在赫鲁晓夫做的《秘密报告》里也有提及,赫鲁晓夫指责斯大林滥用职权,长达13年不召开中央全会。在1941年10月,斯大林召集了全国的中央委员到莫斯科,“可是他们开会等了两天,还是没有等到,斯大林甚至不愿意和中央委员会的委员们见面谈话。这一事实说明,在战争头几个月内斯大林灰心丧气到各种地步……”

(斯大林也做了莫斯科无法守住的预案)

德军虽然在二战初期战斗力爆棚,实力爆表,战绩也非常可观,可是一直没有发生过太大规模的阵地战。也就是说,德军没有打过硬仗,起码没有经历过莫斯科会战这样旷日持久的硬仗。

这与德军奉行的“闪电战”指导思想有关,德军整个战术体系、兵力配备,甚至于武器研发方向都是立足于快速击败敌方的理论基础上。这是德国这样资源匮乏国家最切合实际的建军思路。如果德国要是能够跟英国那样打得起拼资源、拼消耗的战争,也不至于1918年11月时在一个外国兵都没有出现在德国本土的情况下就选择了投降。

“闪电战”的最大的威力却是通过机动兵力的快速部署穿插,撕裂敌方重兵集团的整体当天,迂回到敌人后方,切断物资和补给路线,打掉敌方的战争持久力,并在心理上建立对敌方的绝对优势,从而摧毁敌方的抵抗意志。

所以,德国军队在苏联的土地上横冲直撞大半年,歼灭战取得了很大的战果,可是苏军的损失更多的是人员被俘虏,因为硬仗、恶仗刚刚开打,苏军的指挥官就发现后方的补给路线被切断了,从而军心不稳,很快防线就崩溃了。

德国人的推进速度在靠近莫斯科时,明显慢了很多,这说明虽然苏联红军仍然在撤退,可是抵抗越来越顽强。

斯大林在7月就已经大量征用民工在莫斯科以西修筑了两道防线:维亚兹马防线、莫日艾斯克防线,总长度达到360多英里,挖出了300万立方米的泥土。苏联红军被严令不准后退一步,为的就是给莫斯科方向组织防线争取时间。

希特勒也在抢时间。

他深切地知道,德军在这么短的时间突入距离过远,让后方的补给线路成为了灾难。德军一直处于强大的作战效能中,也正因为如此,德军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后方阵地和战略预备队。希特勒甚至都来不及给一线的德军士兵配发冬季军装,也没有给德军的军械准备防冻润滑油。当前线战事吃紧,希特勒搜集来的战略物资在送往前线的路上,却又遭遇了苏联的雨季。泥泞的道路,让德军的后勤崩溃了。

德军只好执行他们此前的预案,在冬季开始前,以摧枯拉朽的姿态,结束莫斯科地区苏军的抵抗。

这看起来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

(希特勒发动了闪电战)

11月7日这一天,希特勒通过收音机听到了斯大林红场阅兵的演讲:“敌人并不像一些情报所宣扬的那样强大,魔鬼并不像画的那么可怕。谁能否认我们的红军不止一次地将德军打的惊慌失措?饥饿和贫穷在德国盛行。在长达四个半月的战争中,德国损失了四百五十万士兵,侵略者正在竭尽全力,毫无疑问他们不能长时间维持……红军和红海军的战士、指挥员和政工人员、男女游击队员:全世界都在注视着你们,把你们看作是能够消灭德国侵略者的主要力量。伟大的使命已经落在你们的肩上。你们不要辜负这个使命!”

希特勒大为光火,拿起电话严令中央集团军的司令冯.博克元帅,要求他立刻出动轰炸机轰炸莫斯科阅兵现场。德军不敢怠慢,冒着风雪强行起飞了两个航空团,但是到了莫斯科上空时,却被朱可夫早就布置好的高炮部队和战斗机的猛烈阻击,25架轰炸机被击落,没有一架抵达阅兵现场。

斯大林在阅兵前,曾长时间考虑莫斯科的战守问题。在德军狂飙突进的严峻现实下,斯大林即便有钢铁一样的意志,也不敢十分笃定莫斯科匆忙建立起来的防线就能挡住德军的突进。所以,他早就命令内务人民委员会组建了20支契卡战斗小组,负责守卫城内的重要目标,还建立了59个秘密军火库,用以德军占领之后开展抵抗运动。

因为德军攻占巴黎后,希特勒曾经饶有兴致地参观巴黎的美景,斯大林甚至在莫斯科大剧院、中央电报局、地铁、圣瓦西里大教堂内都布置了爆炸装置,在希特勒来游玩的时候炸死他。

因为莫斯科的精心布防,战后的苏联的历史学家曾经表示:“如果德军士兵真的攻入莫斯科,等待他们的将是类似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那样的人民战争。纳粹军队将被旷日持久的巷战耗的精疲力尽,最终来自远东的苏联援军赶到,德军将被迫投降,战争在1943年就提前结束了。”

这是事后诸葛亮的说法,暂且不用管他,实际上斯大林已经命令莫斯科的重要工业企业向乌拉尔山转移了,这是在保证莫斯科失陷以后,苏联依靠着西伯利亚作为腹地还能保持一战之力。甚至,斯大林心里究竟有没有和希特勒议和的打算也是不好说的。希特勒原定的计划里,也只是占领东欧地区,对于苏联的西伯利亚兴趣不大。这可能是希特勒受到了英国地缘政治学家麦金德的学说的影响,只要占据了东欧,就能将影响力扩展到整个世界岛。因此,残存的苏联保有乌拉尔山以东作为德国的附属国存在,并不是不能接受。

(德国军队长驱直进苏联腹地)

让斯大林从专列上走下来,坚定守卫在莫斯科的决心的,来自朱可夫的保证。斯大林问:“莫斯科能守得住吗?”朱可夫说:“可以守住,不过需要给我全权指挥权。”斯大林这才留了下来,并且在朱可夫的支持下,坚决组织了红场阅兵。

红场阅兵向世界传达了重要的信息,苏联还没有屈服,还在战斗,斯大林这是要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苏联军民被这样的危亡时刻激发了爱国情感,斯大林的反对者,也开始纷纷出谋划策。这其中,还包括流氓海外的末代沙俄帝国的王公,他们也捐献了不少财物用于抵抗德军侵略。苏联的国家凝聚力前所未有的强大!

(悲壮的苏联红场阅兵)

随后被德国折腾到只剩半条命的英国赶过来支援苏联,从本来就不宽裕的军费里还挤出了1000万英镑,以示心意。美国和英国都看的明白,如果任由希特勒统治了欧洲,那么英国和美国的安全就完全得不到保障。拿破仑时期的“大陆封锁”,差点让英国人破产,经济穷困到怀疑人生。

朱可夫利用莫斯科的交通枢纽的优势,源源不断地从后方补充兵员和武器弹药,因此德军惊恐的发展,对面的苏军好像是打不完,越打越多,军队番号多的让德国的情报部门都统计不过来。

对莫斯科外围的德军完成最后一击的,还是朱可夫调来了驻防在西伯利亚的边防军。在德军和苏军都拼的精疲力尽的情况下,这数十万的生力军的加入,使得胜利的天平向苏联倾斜了。

苏联在整个莫斯科会战中投入的兵力在200多万,前期消耗已达70万人,此时算上生力军也只有120万人左右的兵力,而对面的德军士兵却有170万之众。不过,德军此时的境况可谓是凄惨无比。零下40度的低温,让德军的军械无法启动,德国军人以万为单位,成批成批的冻伤,失去了战斗力。其他的德军士兵只能围在一起,燃烧宝贵的汽油来取暖。

德军的高级将领看着军队这个惨状,纷纷给希特勒打报告,说不能再这么打下去了。希特勒认为,如果现在撤退,因为后方没有设置防御纵深,也没有相应的预备队,很容易就会溃不成军,重蹈方面拿破仑的覆辙。于是,希特勒严令德军就地转入防御,不准后退一步,战斗到最后一人。

苏联红军在将德军驱逐出100到250公里后,斯大林认为应该乘胜追击,扩大战果。结果,苏联军队由于兵工厂都转到了乌拉尔山,而没有足够的武器弹药。而在前线,德军逐渐收缩阵地,兵力和物资变得更多,苏军逐渐遇到了德军的顽强抵抗,战争态势发生逆转,苏联军队损失惨重,最终放弃了一鼓作气将德军赶出苏联的想法。

(苏联军队趁势发起反击)

苏德战场迎来了更加血腥的下半场。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9e9J8j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