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有没有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且活到朱棣即位时的老臣?

有没有跟着朱元璋打天下,且活到朱棣即位时的老臣?

明朝开国后,朱元璋论功行赏,册封六人为公爵。分别是:

韩国公李善长、魏国公徐达、郑国公常茂

曹国公李文忠、宋国公冯胜、卫国公邓愈

这六人均在靖难之役前病死或被杀。

其中,李善长、冯胜被朱元璋处死。

邓愈、徐达是自然病死。

常茂被朱元璋流放,在流放地病死。

李文忠死于医疗事故。朱元璋被怀疑为幕后黑手,但证据不充分。

除开国六公爵外。1378~1389年期间,朱元璋还陆续册封七人为公爵。按册封时间顺序依次是:

信国公汤和、申国公邓镇(邓愈之子)、颍国公傅友德、二代曹国公李景隆、二代魏国公徐辉祖、开国公常升、凉国公蓝玉。

这七人中,汤和是自然病死。

邓镇、常升、傅友德、蓝玉被朱元璋干掉。

李景隆和徐辉祖活到了靖难之役,也均参与了靖难之役。

不过这俩官二代在靖难之役期间的表现可谓是天壤之别。

李景隆的表现不忍细述,干啥啥不行。标准的纨绔子弟。

徐辉祖表现很好,不辱其父徐达威名,曾与朱棣打得有来有回。

但是,由于徐达的长女徐氏是朱棣正妻,且徐达的小儿子徐增寿在靖难之役期间多次为朱棣通风报信。

也就是说,靖难之役期间,徐家在建文帝和朱棣之间两面下注。

这引起了建文帝猜忌。建文帝担心徐辉祖也有异心,便削其兵权,调回京城闲置。

朱棣打到南京时,徐辉祖被重新启用。但奈何大势已去,终究没能有什么作为。

除公爵外,洪武一朝,朱元璋陆陆续续还册封了60多位侯爵。

永平侯谢成、崇山侯李新、景川侯曹震

鹤庆侯张翼、会宁侯张温、普定侯陈桓

德庆侯廖永忠、武定侯郭英、江阴侯吴良

营阳侯杨璟、东平侯韩政、长兴侯耿炳文

永嘉侯朱亮祖、江夏侯周德兴、定远侯王弼

南安侯俞通源、越巂侯俞渊、宣宁侯曹良臣

舳舻侯朱寿、怀远侯曹兴等。

名单太长了,这里只列出一部分。

这60多位侯爷,约五分之二为病死。如临江侯陈德、东平侯韩政、济宁侯顾时等。

约一半人是被朱元璋故意找茬,以他们牵涉胡惟庸案和蓝玉案为借口处死的。如平凉侯费聚、南雄侯赵庸、会宁侯张温等。

还有一小部分是因为各种各样的原因,被朱元璋找茬处死。

如永嘉侯朱亮祖贪赃枉法,被朱元璋赐死。

江夏侯周德兴因其子与宫女淫乱,被朱元璋以株坐罪赐死。

还有德庆侯廖永忠,名义上是因为被其僭用龙凤等违法之事被赐死。但其实,廖永忠是因为整天发牢骚,把小明王的真正死因捅破了,遭到朱元璋愤恨才被杀的。

总之,朱元璋晚年为了给朱允炆铺路,大开杀戒。以致最终能侥幸活到靖难之役的侯爷只有七个人。这七人是:

武定侯郭英、长兴侯耿炳文、越巂侯俞渊

二代江阴侯吴高、二代安陆侯吴杰、二代凤翔侯张杰、三代西平侯沐晟

这七位侯爷,除张杰、沐晟外,均参与了靖难之役。

耿炳文

耿炳文不用多介绍,他原本是朱元璋特意留给朱允炆震慑藩王的开国老将。

但奈何不堪大任,在靖难之役期间没什么亮点表现。估计是年迈,老糊涂了吧。

朱棣继位后,为了报复耿炳文。指示刑部尚书郑赐、都御史陈瑛弹劾耿炳文,说耿炳文犯了逾制之罪。这是死罪。

耿炳文为了家族不受牵连,只好自杀。

不过,耿炳文自杀后,他的三个儿子,前军都督佥事耿璇、后军都督佥事耿瓛、尚宝司卿耿瑄,还是受到牵连,被处死了。

郭英

郭英是郭宁妃的哥哥,十八岁时就跟随朱元璋南征北战。明军南征云南,北征蒙古,郭英均有参与,且功劳不小,也是一员老将。

由于郭英与郭宁妃的关系,朱元璋对其十分赏识。洪武朝四大案,郭英均未牵连其中。

1397年,御史裴承祖、佥都御史张春等人以郭英私养家奴为由,联名弹劾他。同时还弹劾郭英擅自杀官家奴男女五人。

当时的朱元璋,杀功臣已经杀红眼了。但郭英竟然仍未受到任何惩罚。

朱棣造反后,作为仅存的两个开国老将,郭英很自然地参与了靖难之役,随耿炳文和李景隆一起讨伐朱棣。

不过,估计也是年迈的缘故,早年大杀四方的郭英在平乱期间,毫无作为。

朱棣继位后,郭英辞官回乡。竟也没有遭到报复。其武定侯爵位一直传承到了明末。

俞渊

俞渊是明朝开国名将俞廷玉的儿子。

朱元璋早年攻略江南时,由于缺乏战船,无法扩展疆域,对此很是苦恼。正在此时,俞廷玉带来了水军,并助朱元璋攻城略地,解决了朱元璋的燃眉之急。

俞廷玉死后,朱元璋念其功劳,重用了他的三个儿子:俞通海、俞通源和俞渊。

其中,俞通海早年战死。朱元璋追封其为虢国郡公。

俞通源南征北战,功勋卓著,被朱元璋封为南安侯。

而俞渊靠着父兄荫庇,也捡了个越巂侯。

朱元璋晚年大杀功臣时,俞渊受胡惟庸案的牵连,原本应该被干掉。但朱元璋念在俞廷玉的功劳,没杀他。

后来蓝玉案爆发,朱元璋仍念俞廷玉早年的功劳,也没杀他,只是剥其爵位。

靖难之役开始后,朱允炆恢复俞渊爵位,让他领兵征战。结果,一辈子好运的俞渊,阴沟里翻船,在白沟河之战中战死了。

吴高

吴高的父亲叫吴良,早年投奔朱元璋,凭借平定广西蛮夷之功,获封江阴侯。位列淮西二十四将的第三位。(徐达排第一,排第二的是汤和)

吴良死后,吴高袭爵。由于吴高早年在山西等地练过兵,还曾率部队征讨百夷,有丰富的军事训练、作战经验。所以靖难之役开始后,吴高被委以重任,负责辽东军务,牵制朱棣的后方。

对于吴高的才能,朱棣曾这样评价:吴高虽然胆小,但是做事缜密。

也就是说,吴高打仗时,很沉得住气,轻易不冒险。

这种风格的将领,未必有多厉害。但对于朱棣来说,太可怕了。

靖难之役初期,由于有吴高的存在,朱棣愣是不敢出远门。最远也就是保定一带,不敢离开河北境内。因为只要朱棣出远门,吴高就必然趁机出兵抄他老家。

我们知道,朱棣和朱允炆的实力是完全不对等的。朱棣如果不能速战速决,他必然会被朱允炆耗死。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让朱棣头疼的人。仅仅只是因为谣传,说他可能会造反,朱允炆就把他撤职了,打发到了广西。

吴高被撤职后,辽东明军被击败。朱棣从此再无后顾之忧。

如果吴高不被撤职,很大概率,后面就不会有白沟河和济南府的战役。更不会有朱棣赌博式的千里南征,偷袭南京的事情。

朱棣继位后,吴高被召回,镇守大同。但好日子没过几年,他就被朱棣废为了庶人。

关于吴高为什么被废,《明史》给出的结论是他对朱棣大不敬。

但从后来明仁宗对吴高的清算来看,他被废的真正原因,很可能卷入了明仁宗和朱高煦的夺嫡之争。他站队朱高煦,干涉皇帝的家事,因此遭到废黜。也是因此,明仁宗才会在听说吴高已经去世后,仍不依不饶,坚持要流放他的家人。

吴杰

吴杰的父亲叫吴复,早年在濠州投入朱元璋军中,凭战功获封安陆侯。

吴复死后,吴杰袭爵。被朱元璋当作优秀官二代,进行重点培养。

靖难之役开始后,吴杰率军多次与燕军正面对抗。甚至在朱允炆已经与朱棣议和时,吴杰还率所部,多次攻击燕军粮道,给朱棣造成了很大麻烦。

然而,就是这样一位一心为国的忠臣,竟然只是因为吃了败仗,就被建文帝夺爵,贬为了南宁卫指挥使。

朱棣登基后,鉴于以往的深仇大恨,自然不会恢复吴杰安陆侯的爵位。甚至等到吴杰去世以后,其子吴璟请求袭爵,也被朱棣一口回绝。

张杰

张杰的爷爷叫张龙,早年追随朱元璋,也是淮西二十四将之一。

张龙这个人,运气很好,躲过了洪武朝的所有大案。寿命也很长,活到了1397年。只比朱元璋早死一年。

由于张龙活得太久,其子张麟竟然还比他先去世。所以张龙死后,他的凤翔侯爵位就传给了孙子张杰。

靖难之役期间,张杰不受重用。并未与朱棣有过正面冲突。但朱棣登基之后,仍然看张杰不爽,将其废为庶人。

沐晟

沐晟是沐英的儿子。至于沐英是谁,就不用多介绍了。

沐英死后,先是长子沐春袭爵。沐春坐了几年西平侯,病死后,因为无子继承爵位,所以爵位又传给了弟弟沐晟。

靖难之役期间,由于沐晟坚定反对朱棣,支持朱允炆。所以朱棣登基后,就先后派出岷王朱楩、左都督袁宇(岷王的小舅子)和顺昌伯王佐前往云南,试图削弱沐家在云南的影响力。

然而,想法很丰满,现实却很骨感。朱棣派去的人,都不是沐晟的对手。仅一年,就全部灰溜溜地退出了云南。

一计不成,又生一计。1406年,朱棣调沐晟征讨安南,打算借此消耗沐家的实力。

但不想,沐晟却一战成名,配合名将张辅将安南国打成了明朝的交阯布政司。

到了1408年,朱棣也不再找茬了,以沐晟收复安南有功,进封为黔国公。

除了公爵和侯爵外,洪武一朝还先后册封了四位伯爵。

分别是:忠勤伯汪广洋、诚意伯刘伯温、徽先伯桑敬和东莞伯何真。

这四人,只有何真是善终。其余都是惨死。

刘伯温死于胡惟庸之手。

桑敬因牵涉蓝玉案被处死。

汪广洋被朱元璋以结党欺君为借口处死。

不过,虽然何真因为死的早,善终了。但他的儿子们,终究还是没逃过一劫。

朱元璋兴起蓝玉案后,何真的三个儿子受牵连被杀。何真的弟弟何迪担心也受牵连,想着横竖也是死,不如造反拉倒。竟然起兵造反了。

而何迪造反的结果,就是何氏一族几乎被斩杀殆尽,就连何真的何公祠也被夷为平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dLn3Bd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