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包拯清廉的秘密—年薪竟是一千三百多万?

包拯清廉的秘密—年薪竟是一千三百多万?

序言

腐败是古今中外都无法避免的政治性难题,中国上下五千年历史,历朝历代都有着不同的制度体系来防治腐败,最大限度的去避免由于官员腐败对国家政体造成的危害,尤其是对于身居高位的官员,面临的金钱美色诱惑更是频繁,一旦走上贪污腐败之路,对社会的危害无异于灭顶之灾。

包拯社会地位及收入

而包拯官位最高时官拜枢密副使,又是朝散大夫、给事中、上轻车都尉,同时还被封为东海郡开国侯,官品和爵位之高仅次于当朝宰相。如此一个身份地位,却一直是“刚正不阿”“清正廉洁”“替天行道”的代名词,更是被民间誉为“包青天”。那他是如何做到不为外物所累,坚持本心的呢?我想除了他自身极正的三观,还和当时宋朝“高薪养廉”制度有关吧。

据《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包拯一年的各项收入合计:20856贯铜钱、2180石大米、180石小麦、10匹绫、34匹绢、2匹罗、100两绵、15秤木炭、240捆柴禾、480捆干草

而当时开封的米价400文一石,麦价300文一石,官定绫价1600文一匹,绢价1200文一匹,罗价4000文一匹,木炭每秤售价100文,柴禾每捆50文,干草一捆19文。根据当时的物价推算,包拯每年的各项实物收入换成钱,加起来大概1022贯,加上20856贯货币收入,总共21878贯。按当时400文钱的购买力和现在250元购买力是相仿的,换算下来,21878贯合计1367万元,足以秒杀当代大部分人了。

下面我们就来详细了解下包拯高薪背后的故事

十年“宅男”生活

包拯一生干过好多工作,从一开始天长知县,到后来端州知州,再到户部判官,陕西、河北转运使,三司户部副使以及到晚年时期杀回京城,任职开封府尹、御史中丞、枢密副使等。

但从任职时间来看,包拯做过最长的官是大理评事,这是他考中进士后封的,是个虚职,没有什么实际的工作,只拿工资不干活,包拯在这职位上干了十年,其实这十年里面包拯压根儿没上班,一直在安徽老家给父母养老和守孝。换句话说,包拯有过长达十年的“宅男”生涯

但由于不上班,朝廷至多给他发半薪,所以这“宅男”的十年,是他年薪最低的十年。直到双亲接连去世,包拯才正式开展了他的官衙之旅,薪资也同时水涨船高,最明显的要数“倒坐南衙开封府”时。

三份工作两份有钱赚

包拯“倒坐南衙开封府”时,头上戴有三顶帽子,即龙图阁直学士、尚书省右司郎中、权知开封府事。“龙图阁直学士”是从三品,没有日常工作,一般是皇帝有学术问题或者政治上的重大问题需要咨询的时候,龙图阁直学士才站出来说两句。在北宋前期的官制里,这种官叫做“侍从官”,而根据宋朝公务员薪资法规《嘉佑禄令》可以得知,龙图阁直学士每月是有“料钱”的,也就是基本工资,此外还有“添支钱”“餐钱”,也就是补贴,另外每年春、冬两季还能领到布匹

而“尚书省右司郎中”是从五品,也没有日常工作,既不用去尚书省上班,也不用负责尚书省的任何事务,它只是朝廷给官员计算工资时的一个依据,所以叫做“寄禄官”,但根据《嘉佑禄令》的工资发放原则,如果一个公务员既有寄禄官的官职,又有侍从官的官职,那么他并不能兼领寄禄官和侍从官的双份薪水,而是哪份薪水高就领哪份。对包拯来说,他的侍从官薪水明显比寄禄官薪水要高,所以他只能领到作为龙图阁直学士的那份薪水,由此看出,作为“尚书省右司郎中”,包拯每年的收入为零

“权知开封府事”是包拯的正式职位,“权”是暂时的意思,“知”是掌管的意思,权知开封府事,就是说你本来有别的官职,但是朝廷现在派你去开封府主抓全局,别的活儿你先放放。在北宋前期,像这种由朝廷指派去做具体工作的官叫做“差遣官”。这份工作的话算是包拯的主业,身为开封府的一把手,薪资自然比前两个虚职要高很多。《宋史·职官志》中记载,包拯每月有30石月粮,其中包括15石米、15石麦。此外每月还有20捆(每捆13斤)柴禾、40捆干草、1500贯“公使钱”。

小结

前文总结的包拯年薪正是截取这个时间段估算出来的,但要说包拯年薪最高的时候还是要数临终前担任枢密副使、朝散大夫等职位时,当时官品爵位仅次于当朝宰相,工资不可谓不高,但具体多少至今已无迹可寻。

相比较而言,明朝时期的海瑞跟包拯同为二品官员,死后却连棺材都买不起,不禁让人唏嘘不已。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E0p6a8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