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如何看待2023年出生人口788万?

如何看待2023年出生人口788万?

这个数字不靠谱,哪怕作为猜测也没有多少依据。今年出生人口的准确数字要到明年年初才发布,相对于统计局的数据,答主更愿意采信公安的户籍数据。并且人口普查也都会对之前年份的出生人口数据进行修订。不过,现在已经5月下旬,预建档一般在怀孕停经后7-8周,今年出生人口相对于去年的趋势性变化,卫健系统应该已经基本有数了。

大棋党、赢麻党喜欢轻描淡写“工业化、城市化必然生育率大跌”、“经济越发展生育率越低”,选择性无视中国人口危机的结构性问题。当然,现实世界的情况表明,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化率等确实和生育率呈现负相关。但如果从他们坚信的这个逻辑出发,中国人口的问题远比他们想象中更严峻。

中日韩这东亚三兄弟,人口密度(胡焕庸线以西除外)、经济发展模式(高积累,出口导向,基建狂魔,高房价,产业政策……)、社会文化(内卷,工具人,加班,供养者婚恋负担,父权传统……)都很接近,日韩的人口出生率和经济发展、城镇化水平的关系,趋势上的相关性,可以为中国提供参考借鉴。

以城镇化率作为衡量标准,2022年中国65%的城镇化率,其实只相当于6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中期的韩国。

而从人均GDP的角度看,和同期世界头号发达国家对比,2022年中国人均GDP只相当于美国的17%,相当于6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中后期的韩国;和欧洲老牌发达国家对比,2022年中国人均GDP只相当于英法德普遍水平(四万多美元)的三成不到,相当于60年代初的日本,80年代中前期的韩国。

而剔除通货膨胀影响,以美元的历史可比价计算,2022年中国的12700美元人均GDP,介于日本1968年(1451美元)和1969年(1684美元)之间,介于韩国1988年(4748美元)和1989年(5817美元)之间。

综上所述,今天的中国,很多方面可以类比为60年代的日本,80年代的韩国。换句话说,日本在很多方面是领先中国50-60年的领先指标,韩国是领先中国30-40年的领先指标。

而这是60年代日本和80年代韩国的总和生育率:

可以看出,不管是60年代的日本,还是80年代的韩国,总和生育率都远远高于现在的中国——根据2022年的统计局出生人口数据(普遍比公安系统的要高很多,实际出生情况肯定比统计局数据更低)测算,中国的总和生育率已经低于1.1。

而从后续日韩的总和生育率走势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率的进一步提升,两国在类似中国现在发展水平年代之后,总和生育率又经历了长期的下跌。而这恐怕会得出一个推论:今天中国1.1的总和生育率,并未见底。

今天作为生育主力的90后,父母辈仍然观念传统,有很强的催婚、催生动机。但十几年后,等00后甚至10后成为生育主力,他们的父母可能更“开明”,有更多的后现代观念。同时,随着城市化率的进一步提升、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能够拉升整体生育水平的农村、老少边穷地区人群规模也会进一步缩小,现阶段给生育率“兜底”的因素仍然在不断消失

从80年代末到现在,韩国的女性不婚族比例增长了10倍多。而从日本男女的不婚比例,过去50多年也从不足5%,增长到现在的接近30%(男)和接近20%(女)。以后国内的不婚不育者也会越来越多,实际上答主这一代(90年代初出生,现在30岁左右的人群)人就已经初露端倪,同学、同事,30岁以上未婚、未育者堪称车载斗量。实际上发达国家能在大量不婚不育、LGBT存在的同时,维持还过得去的生育率,是靠主流家庭高比例地2孩、3孩,但中国作为一个一胎化计划生育执行了接近40年、几代人时间的社会,“只生一个好”已经成为极高比例群体的思想钢印,基于此的过度精细化的养育、极度内卷的教育,也和“多生”格格不入。

更重要的是,一胎化计划生育实施后,从80后、90后到00后,代际人口规模不断萎缩,并且90年代以后随着计划生育的严厉化,出生性别比一路走高,女性人口规模萎缩得更甚。根据七普数据,作为生育主力的25-34岁女性,有1.08亿。而作为新生代、后备力量的15-24岁女性,只有6890万。后者只有前者的63%。

从这个角度看,到了30年代初期,年出生人口可能比20年代初期(1000万左右)打6折甚至更多,一年只出生500万人口也是完全有可能的。

无论如何“往好处想“,4-2-1式的、代际人口依次减半(甚至还不止,如果生育率继续下跌到韩国甚至更低水平)的人口螺旋通缩,都会造成严重的经济社会问题,给中国国运乃至中华民族的命运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东北的今天,可能是全国多数地方的明天。农村、小镇无人区化,像样点的城市鹤岗化,大城市抚顺化——80年代以前,抚顺是比杭州还大的城市。

这种全球独一无二的局面(提早几十年进入严重少子化,且形势严峻得多),背后是中国长期以来坚持全球最严厉的计划生育,还坚持了40年、几代人的时间。

计划生育一方面从源头大量减少了育龄女性的数量,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最后一个出生人口高峰,之后随着计划生育的严厉程度升级而大跌,且女孩跌得尤其多,整个90年代到00年代,都是出生性别比不断恶化的历史时期。

另一方面也塑造出“只生一个好”的模因(meme),乃至成为后来的年轻人(出生于计划生育严厉时期的小孩,从小习惯并适应独生子女场景)的思想钢印,从根本上摧毁了中国传统的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而传统的生育文化和生育观念,是一个社会对冲工业化、城市化对生育率负面影响的重要手段。(实际上,)

客观地说,人口并不是无限制地越多越好。尤其是在发展水平比较低、生产力比较落后、到处都是“短缺”的时候。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其实就是这种情况,吃饭压力和就业压力都无比庞大。现在的所谓“就业难”实际上是结构性的,大量工作年轻人不愿意干了,跟50-70年代那种,什么城市工作的都安置不了,以至于必须上山下乡分流人口的(真)就业难,不是一个概念。

而大量无所事事的年轻人也确实有点“过剩人口”的意味,八九十年代的治安恶劣、社会混乱,也有青壮年劳动力过剩的背景。

那个历史年代,实行一定程度的计划生育,是合理的。但是,是否应强制一胎化,值得商榷。毕竟,全世界长期严厉执行一胎化计划生育政策的,只此一家。

而在90年代,经济发展明显起色,生育率也随着工业化、城市化以及民众观念变化而不断下降,甚至在90年代初已经跌破2.0的世代更替水平后,还继续执行一胎化政策,甚至更严厉、强度更高,不惜制造大量社会矛盾和人伦惨剧(90年代起,和计划生育有关的各种社会矛盾,爆发式增加,90后的独生子女比例也显著高于80后),就很有问题了。

至于00年之后,中国经济起飞,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工业化城市化浪潮启动,各种财富机会、就业机会爆发式增长,在这种背景下,还继续刚性地执行原有计划生育政策,就完全没有任何合理性可言。甚至到了10年代,还出现“安康孕妇被强制引产”、“张艺谋生三胎被巨额罚款”这样的事情。而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总和生育率,已经只有1.18,已经低于作为老龄化少子化代表的日本

作为对照:2012年的夏天,我刷到一个新闻“伊朗废除实行了20余年的计划生育”。彼时,伊朗的总和生育率刚跌破2.0,伊朗的领导已经慌了,觉得人口危机就在眼前。

其实伊朗当年所谓的“计划生育”,只不过是要求每家生孩子不要超过3个,3个以内可以享受各种福利,以上则国家不兜底——咋看和“放开三胎”之后的中国也没多少区别?而中国的总和生育率跌破2.0的时间,是90年代初,恰逢计划生育最严厉、各种手段最极端的时间点。

计划生育政策几十年的变迁,是对大棋党、赢麻党所谓的“利维坦万能论”的最好反证。政策和现实的脱节和严重滞后,把利维坦的迟钝、巨型组织的超长反射弧、路径依赖和制度惯性,都体现的淋漓尽致。

应该说,计划生育在一定时期内确实是能强化“人口红利”的(压低人口抚养比,增加剩余积累)。但现在看,这个越来越像“欲练此功,必先自宫”。

短短五年时间,出生人口腰斩,成为全世界和平年代独一无二的奇观。计划生育阴影下的经济奇迹,多少有点苏联靠2700万死亡(青壮年男性损失一半,某些年份出生人口几乎被打光)堆出来的二战胜利的感觉,辉煌是固然辉煌,但远处阴影下的人口悬崖,也让人不寒而栗。

其实小时候我也觉得“中国人口太多”,没觉得计划生育有什么问题。直到08年看到易富贤老师的《大国空巢》,才感觉不太对劲。当然,易富贤老师当初的预言,现在在一个个兑现。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G2mMZp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