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标有什么才能?为什么朱元璋如此喜爱这个儿子?原因竟在于此

朱标有什么才能?为什么朱元璋如此喜爱这个儿子?原因竟在于此

在各大历史朝代中,明朝无疑是屈指可数的大王朝,但是明朝的历代皇帝,却各有各的怪异。不过在明朝初期时,明朝的皇帝多数还是比较正常的。

比如说差一点就登上皇位,但是不幸感染风寒身亡的朱标。

朱标作为朱元璋的长子,如果他没有不幸身亡,那么他的太子之位,可以说是历朝历代中最为稳固的,从小被朱元璋当做储君培养的朱标,自幼便接受儒家文化的教导,不仅待人宽和,在处理政事上更是深得民心,如果朱标上位,那么朱棣大概率也不会谋反。

在中国历史上,身为天下掌权人的皇帝往往都贪恋自身的权利与地位,哪怕是身为亲生骨肉的太子,他们也不愿意让太子过多过早的触碰到皇权与朝政。然而明朝时期的朱元璋和他的儿子朱标,却是一个例外。

在朱标出生后,朱元璋就早早的钦定他为太子,并且为了能让朱标更好的掌控权力,继承他的皇位,建立自身的威信,朱元璋更是费尽心力的为他铺路,协助他收买人心助其成长。

纵观华夏几千年历史,算下来只有朱元璋是最不怕太子以下犯上的那位,这位明朝的开国皇帝,是最希望朱标可以代替他执掌江山社稷的一个人。

以至于在洪武二十五年时,朱标的不幸身亡让朱元璋不禁悲痛万分,这也就有了“太祖一掬泪,宗庙千年恨”这样的说法。

不过身为燕王的朱棣,为什么又在登基之后大骂朱标忤逆?朱标到底又做了什么使得朱棣说出这样的话?

因为朱元璋的宠爱,在洪武年间朱标还在世时,就一直地位超然,自古以来皆是太子之位越久,皇帝的猜忌就越大,但是朱标却不是,尽管朱元璋打他、骂他,但是对于朱标,朱元璋却是无比信任。

就像那时朱元璋的宠妃孙贵妃过世后,朱元璋要求太子以及其余皇子服齐衰。

朱标却站出来表示反对,原因是嫡子不能服庶母的丧,尽管孙贵妃那时地位超然,但是对于朱标来说,孙贵妃依旧是庶母。

正值心情低落的朱元璋在听到朱标的反驳后,当即抽出宝剑就想砍了朱标,见势不妙的朱标也顾不得礼仪,拔腿就跑。眼见事情越发不好的大臣连忙劝阻朱元璋,一个叫桂彦良的大臣则拉住朱标,劝说朱标君命不可违。

冷静下来的朱标一听也是如此,于是道歉完后的朱标又与朱元璋恢复了父慈子孝的场面,可见当时那两人的相处模式。

能当二十五年太子,并且朱元璋父爱不减,足以见得朱标有过人的地方。

在元朝末年时,腐朽的统治使得国家内部起义频发,正在出家当僧人的朱元璋,也随着起义的发动前往濠洲投奔当时的红巾军首领郭子兴,因为朱元璋长相威猛,身材高大,又因为出家时在寺庙中学过字,很快朱元璋就得到了郭子兴的重用,并且还将他的义女马氏许配朱元璋当妻子。

在朱元璋娶妻之后,因为常常受到郭子兴儿子的排挤,不愿意撕破脸皮的朱元璋便带着马氏以及他的心腹离开了濠州根据地,前往定远发展。

结果出乎意料的是,千里迢迢来到定远的朱元璋竟然真的站稳了脚跟,而后又率领大军攻占滁州,此后一路高歌攻无不克,一直打到集庆,也就是现在的南京。

为了夺取南京,朱元璋只带上了攻伐的军队,将一众家眷都留在了之前占领下的太平。而朱标,就是朱元璋在攻打南京时出生的,听到后方传来子嗣诞生消息后的朱元璋受到了极大的鼓舞,在这一鼓作气之下,朱元璋拿下南京,后来将集庆改名为应天。

在朱标出生后,战争并没有停止,尽管朱元璋率领军队常常四处征战,但是他对朱标的教育一点都没有落下,在至正十八年时,朱标尚不满四岁,朱元璋特意邀请大儒宋濂来为朱标辅导,也正因为如此,朱标才逐渐养成敦厚温和仁慈的性格。

至正二十七年时,终于彻底扫平前方障碍,打败张士诚后的朱元璋,登基为帝,那时身在南京的朱标被朱元璋专门召回到濠州前去祭拜祖陵。

不放心朱标一人前往的朱元璋,在临行前又对朱标说道你自幼就受到我的庇护没有经历过什么挫折,现在你一个人回去祖陵那边,记得多看看这世间百态,了解民生,这对你后来的成长会有很大的用处。

朱标应下朱元璋的话,随即拜别朱元璋独自一人踏上路程,在经过他曾经呆过的太平时,朱标还特意去拜访了曾经接生他的陈迪家,并且赏赐下白金五十两,可见朱标的感激之情。

等到年底时,祭拜完成的朱标又回到了南京,朱元璋亲自带着朱标到农民家中,指着一件件生活器具让他了解。

在回来时,朱元璋看见路旁的荆棘丛,朱元璋又忍不住拿出伤人的荆棘与去除风寒的良药进行比较,对朱标进行教导。

相比于朱元璋刚猛的性格,还有明成祖朱棣的杀伐果断,敦厚的朱标则显得太过于仁慈,不过这正是朱元璋所希望的,但是这其实也是一种误解。

朱元璋对朱标的教导不仅仅只是文学和体会民间疾苦,朱元璋对朱标的培养是全面发展的,只不过在那时朱标没有带兵打仗的机会,而且等朱棣上位后朱标早就去世多年了,朱标在世时朱棣也不可能反抗,两个人没有进行对比,并不能武断的说明朱棣的带兵能力一定要强于朱标。

公元1368年,大明正式建立,马氏被朱元璋封为皇后,朱标则为太子。

在明朝初期时,吸取元朝覆灭教训的朱元璋,力排众议执意封藩,而且在朱元璋的思想里,传统的继承制度也根深蒂固,这也就是为什么连后期朱棣都不敢废长立幼的原因。

正是因为立嫡立长的规矩,所以一直在朱标去世之前,朱元璋就从来没有想过另立太子,更是把朱标当成未来的储君培养。

为了培养出合格的皇帝来,朱元璋曾经任命朱棣之后的老丈人,明朝最能打仗的徐达来当朱标的少傅,那时的第一文臣李善长,则是朱标的少师,为了保证朱标的安全,明朝猛将常玉春,也被朱元璋任命成太保。

而且,像当初跟随他打下江山的刘伯温、杨宪等人也被朱元璋派遣到了太子府中任职,可以说在当时出名的文臣武将,全部都在朱标一人手下。可见为了培养朱标,朱元璋的良苦用心。也正是这样的培养,朱元璋始终相信,这个明朝的第一位太子,他的第一个儿子,一定是可以超越所有朝代的太子,一定是一个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明君。

在这样的大力培养下,朱标也没有辜负朱元璋的期望,早早接触政事的朱标在处理事情时非常干练而且勤政,朱标的生活可谓是每天听到鸡鸣声就起来练武读书,达到几乎书不离手的程度。

不仅如此,朱标还广泛的参与到朝廷中去,面对朱元璋的问题,朱标总是对答如流各有见解,让朱元璋频频称赞。

洪武十年,预感时机已经成熟的朱元璋对外颁布了一道圣旨,大致意思为从今往后,我就将这些朝中的权利全权交给太子决断,等到太子决断完了,我再看太子上报的东西。

可见朱元璋对朱标的信任,在圣旨颁布的那一年,朱标仅仅只有二十三岁,也正是朱标的勤奋好学,不仅朱元璋时常称赞他,就连朝中的大臣看见朱标时,都往往赞不绝口。

如果说朱标没有病逝,那么按照朱元璋的设想,朱标将会接手大明王朝,带领大明走向辉煌。

或许是朱标没有打过仗,或许是朱元璋是在战乱中建立的王朝,朱标与朱元璋最大的不同就是治国理念,朱标一直信“人性本善”,但是朱元璋则信“人性本恶”,以至于在后世的人看来,朱标的性子就像儒家一样,敦厚仁慈。

就像洪武十三年时,因为胡惟庸案的发生,以至于辅导朱标儒学的大儒宋濂,因为他孙子宋慎的原因也被牵连其中,但是深知宋濂为人的朱标,不忍心看见宋濂因为株连全族而失去性命,于是连同马氏,也就是马皇后一起,向朱元璋求得免去宋濂一死。

不仅是处理臣子关系上如此,朱标在对待兄弟时,更是仁厚,不同于朱标,朱标下面的两个弟弟朱樉与朱棡因为经常犯错而受到朱元璋的责罚,朱标总是一如既往的袒护他们请求朱元璋手下留情。

在有一次朱棡被人告发谋反时,大怒的朱元璋立马想要动手杀了这个逆子,朱标连忙跪下来替朱棡求情,这才让朱元璋没有痛下杀手。

虽然朱元璋肯听从朱标的劝告,但是身为一国之主的皇帝,朱元璋自然也有自己的权威,朱标不仅是孝子,更是一个为国为民的太子。因此每次朱标与朱元璋观念产生冲突时,都在考验着朱标的处理能力与言语智慧。

在《翦胜野闻》中,曾经记载过一次朱标劝说朱元璋无效,反而一怒之下的朱元璋想要杀了朱标,这时聪明的朱标并没有选择正面与父亲产生冲突,反而故意揣着马皇后的遗像,在朱元璋追杀过程中不慎掉落,看见马皇后遗像的朱元璋想起了与他妻子的伉俪情深,自然的消除火气,听从了朱标的话。

而且朱标尽管宅心仁厚,待人宽和,但是被当成储君培养的朱标,自然不可能是一味的心软,就比如之前提到的胡惟庸案,朱标尽管因为仁慈向朱元璋保下了太傅宋濂,但是对于其余胡惟庸的党羽,朱标的态度就像朱元璋一样坚决,支持他的父亲肃清那些不安分的反派。

从这也可以看出,朱标的仁厚与他的处世原则并不冲突,朱标尽管心慈手软,但是对敌人是绝对的强硬。

早在明朝尚未建立之前,朱元璋就一直想要迁都,在徐达北伐时,朱元璋就曾经亲自到开封巡查,但是那时的开封已经遍地破败,完全不适合迁都,无奈之下朱元璋只能暂时的打消这个想法。

洪武二十四年,听从御史胡子祺建议的朱元璋,又重新想起迁都这一件事情,在胡子祺的提议下,朱元璋也认为作为汉唐故都的西安,在地理上就有绝对的优势,是作为明朝都城的好地方。

于是同年八月,心动不已的朱元璋便派遣太子朱标,代替自己前去那边考察地形与状况。

朱元璋派遣朱标除了考察古都,还留有另外一个私心,那时被封为秦王的朱樉曾经多次被当地官员举报,朱元璋派遣朱标过去,更希望朱标能在考察的同时,调查一下朱樉。

没有辜负朱元璋期望的朱标,在抵达西安后,不仅替弟弟说情,又花费了三个多月的时间,将西安的多处关隘画成地图交给朱元璋。

等到年底朱标回来后,完成任务的朱标却病倒了,看见连续休息数日后依旧不见好转的病情后,朱元璋这才开始慌乱起来,可惜的是就算是有太医的救治,朱标的病情还是日渐严重起来。

为了能让朱标好转,朱元璋甚至大赦天下,希望老天爷也能保佑朱标。

但是可惜的是,洪武二十五年,朱标还是不幸离世,那一年朱标38岁,身为皇帝的朱元璋已经65岁了,朱标的突然病逝,不仅是多年的悉心培养功亏一篑,痛失爱子的心情,也让朱元璋深受打击。

或许朱元璋自己也没有想到,一生铁石心肠,但是在最后他还是为了儿女哭泣,明太祖的一掬泪,不仅仅爱子朱标的离世,更是担忧大明王朝的未来走向。

在朱标离世后,朱元璋谥朱标为“懿文太子”,皇太孙朱允炆上位,尊朱标为“孝康皇帝”。

正是这一份殊荣,在这明朝276年时间里,朱标成为了明朝独有的两个皇帝中,没有当过皇帝却有皇帝名号的人之一。

作为儒家大师的宋濂,在这一辈收过许多弟子,但是最出名的却只有两个,其中一位就是朱标,而另一位和朱标也有关系,他就是方孝孺,因为维护朱标儿子朱允炆,惨被朱棣灭族。

作为朱标师弟的方孝孺,方孝孺一度认为,朱标的死是明朝宗庙的千年之恨。

朱标的突然离世,对明朝的影响不可谓不大,首先就是朱元璋的传位制度,如果朱标还在,作为藩王的朱棣说不定就不会造反,皇权的掌控也只在朱标一脉。

其次,如果朱标还在,对于国都朱元璋非常有可能迁都到西安,那么后期吴三桂的山海关就不再是国门,而是变成了雁门关,其中的利弊很难分析,但是可以肯定的是,这两种的结局截然不同。

第三,如果朱标在世并且继承皇位,那么按照朱元璋为其积累的名望,必定可以使得功臣臣服,像傅友德、蓝玉等人的结局或许也将是善终,朱元璋开创的洪武之治,兴许也是完美落幕。

尽管在朱元璋心中,朱标是被认可的,在他儿子朱允炆上位后,朱标也是深受爱戴的,但是等到燕王朱棣上位后,朱标就已经不再是以前他心目中仁厚和善的兄长了。

朱棣为了维护自己的正统形象,降低朱标的影响力,不仅废黜朱允炆给朱标封得“孝康皇帝”,还在他大肆修改的《明太宗实录》中公然评价,朱标太过柔弱不符合朱元璋的心意。

这无疑是在告诉后人,即便朱标不早逝,不称朱元璋心意的朱标也得不到皇位。

在《奉天靖难记》一书中,就这么评价朱标,说朱标为人违背道义,朱元璋曾经多次纠正他的过错,但是却受到朱标的忤逆,并且心存怨言的朱标还时常在宫中辱骂朱元璋。

是谁诋毁朱标?而其中的得利者又是谁已经不言而喻了。

其实,不管朱标是否有真正的影响到朱棣,朱棣所创的盛世就足以说明朱棣的伟大,已经证明了朱棣是一个优秀的君王。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2vDRM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