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为什么李世民当上皇帝后,没有杀秦琼这些握有兵权的人?

李世民不杀功臣,是因为掌握的权力变了,在众多文臣武将中,多数人不值一提,最值得李世民担忧的只有两人。

为什么说是因为掌握的权力变了呢?

所谓的权力,它本质上来源于从底层士兵、军官等人自下而上的拥护,并不是自上而下的。

不是说你当了将军,你就拥有了权力,一个武将被皇帝封为将军时,他最多拥有了基于皇权赋予的指挥军队作战的权力。

如果这个将军聚众谋反,要过的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一关就是士兵和军官愿不愿意追随他,愿不愿意拥护他。

如果一个将军在聚众谋反的时候,得不到士兵和军官的拥护,他还拿什么谋反?

权力源于自下而上的拥护,这是亘古不变的真理。

古代那些篡位成功的权臣,哪一个不是有众多的拥护者?

司马昭能架空曹魏,是因为常年带兵打仗的多数时候是司马懿,常年累月下来,他们在军中树立了无上的威望。

隋炀帝杨坚能够篡位北周,是因为军队拥护他。

赵匡胤能够发动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不是因为他有兵权,是因为军队拥护他,他在军队中有无可匹敌的威望。

但是到了李世民这里,一切都变了!

在李世民的时代,权力源自于自下而上的拥护,这个没有变化,真正产生了重大变化的地方就在于,这种自下而上的拥护,他所拥护的人正是李世民本人。

李世民是如何拥有这种拥护的呢?

李世民18岁开始带兵打仗,在四处征战的过程中,先后击败了刘武周、窦建德、王世充、宋金刚、刘黑闼等人。

平定天下时,李世民才24岁,他在打天下的过程中,既是带兵冲锋陷阵的将军,也是军队的统帅。

这是最大的一个特殊地方。

李世民在征战中,经常披挂上阵,和士兵一起冲锋,在战场上和敌军血战,有几次危急时刻,李世民甚至让士兵先撤,自己断后。

这种长年累月地和军官、士兵一起并肩作战,同生共死的经历,让李世民在军队中得到了自下而上认可。

像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人,则属于猛将一类人物,他们是在军队统帅李世民的亲自指挥下与敌军作战的。

当战争取得胜利后,这种军事胜利带来的威望提升自然提升的是统帅的威望,而不是将领的威望。

换句话说,唐军在征战天下中,无数次的胜利是因为统帅李世民高超的指挥艺术引领唐军取得胜利的,每胜利一次,李世民作为统帅,他的威望就会拔高一次。

一个既能够和士兵们并肩战斗、同生共死,又能多次带领军队打一个又一个胜仗的统帅,他自然是得到了军队自下而上的一致拥护的。

这种自下而上的拥护就是谋反成功必须要有的土壤和关键因素。

很显然,这种自下而上的拥护,最终都汇聚到了李世民一个人身上,其他人是不具备这种能力的。

第二个关键点是那些武将的实力。

在李世民麾下那些功臣宿将中,像尉迟恭、秦叔宝、程咬金等人,他们属于猛将一类的人才,不是统帅之才。

这些人在战场上带兵冲锋陷阵还可以,真要说到奇谋妙计、兵学奇略,这些人是不擅长的,他们和李世民不是一个等量级的人物。

李世民长期和他们并肩战斗,非常了解他的部下都是些什么样的人。

在李世民的眼里,这些人根本不值得担心,就算他们敢谋反,以李世民的能力,分分钟都能将其扑灭,不足为惧。

然而,大多数武将都不值得让李世民担忧,但唯独有两个人,是有这个能力让李世民恐惧的。

这两人就是李靖和李世勣。

他们两人无论是用兵谋略还是奇谋妙计都不在李世民之下,水平和李世民处在同一个等量级,是统帅级别的人物。

但事实上,李靖被李世民当成了故交,李世勣成为了李世民临终前的托孤大臣。

李靖,大唐战神,在李渊称帝之初,李靖率军平定了割据在南方的南梁萧铣政权,接着平定割据在江淮一带的辅公祏,之后又协助李世民打赢了多场战争。

李世民登基后,李靖又作为军事统帅,率领六路大军一举攻灭东突厥。

这一战,是大唐的雪耻之战,李世民报了渭水之盟的耻辱,整个大唐都震动了。

为了庆祝这个伟大的胜利,连不问朝政的李渊都来了兴致,在庆祝会上弹琵琶,李世民当堂起舞,李靖也在此战中功高盖世。

就在这个时候,有人弹劾李靖在灭东突厥后,治军无方,纵兵抢掠了不少突厥宝物。

李世民一开始责备了李靖,但事后不久又觉得不妥,转而将李靖升职为尚书右仆射,成为宰相,地位仅次于尚书左仆射房玄龄。

也是从这一刻开始,李靖也明白了鸟尽弓藏的道理。

在担任宰相期间,李靖每次在和朝廷大臣商议朝政时,总是表现出恭谨温顺,像是不会说话的老实人一样。

道理很简单,李靖乃是不世出的帅才,军事能力和李世民在同一水平线,而且功高盖主。

一个在功高盖主的武将,如果在政治方面也表现出极高的天赋,那就属于文武全才,绝对会死得更快。

所以,李靖选择隐藏自己的实力,避免鸟尽弓藏,后来干脆把上书右仆射的职位辞掉。

多年以后,吐谷浑作乱,当李世民正在为派谁当统帅而烦恼时,李靖主动站出来,请求率军平乱。

李靖当时年纪也很大了,李世民原本不好意思请他出来,但李靖主动请命,为李世民分忧。

李靖一举攻灭吐谷浑后,没想到被人诬告谋反!

这次,李世民头疼了,李靖可是和自己是同一水平线的人,他要是真谋反,那会很严重的。

但李世民最终选择相信司法,他下令调查后发现,原来是盐泽道总管高甑生在李靖攻灭吐谷浑之战中,没有按期到达指定地点而被李靖治罪。

高甑生因此心怀不满,又看出李靖此时已经功高震主,所以干脆诬告李靖。

但他低估了李世民这个人,李靖一直在试图淡出权力中心,以示自己对权力没有野心,李世民都是看在眼里的,怎么可能因为一两句话就杀李靖。

最后经过彻查,高甑生诬告属实,被流放边疆。

而李靖则是进一步淡出权力中心,干脆长期闭门不出,连亲戚朋友也不见了。

李世民对李靖到底是怎样的一种态度呢?

贞观八年,李世民任命李靖为畿内道大使,作为皇帝特使巡查全国。

但李靖不久之后便以足疾为由提出辞职,李靖在试图极力远离权力,得到了来自李世民的点赞。

李世民当时还特意派人表扬李靖,是这么说的:

朕纵览古今历史,身处高位还不知足的人着实不少,这些人没有自知之明,即使自身才华不能胜任,也都要拼命往上爬。

甚至有些官员明明身患疾病,不能正常工作,也不愿意放弃官职。

像你这样能够识大体,见识深远的人,朕一定成全你的美德。

李靖越是对权力没有兴趣,李世民就越敬重他!

后来,李靖病重,当时李世民也病重快不行了,都不顾自己重病之躯,前去探望李靖。

当李世民看到躺在床上奄奄一息的李靖时,老泪纵横,说了这么一句感慨万千的话:

公乃朕平生故人,于国有劳,今疾若此,为公忧之。

这说明,李世民十分敬重李靖,没有把他当作臣子看待,而是当成了故人。

能对李世民产生重大威胁的战神李靖,自动远离权力,让李世民放心,自然得以保全。

另外一个李世勣,在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还作为前锋为大军开路。

李世民临死前,对李世勣做了这么一番举动:

他将李世勣贬官外放为叠州都督,并对李治说:你对李世勣没有什么恩情,现在朕把他贬官,到时候你再启用他,封他为宰相,你给了他恩惠,他就会感激你,对你效死力。

从这段话可以看出,李世民非常了解他麾下的人。

他也非常了解李世勣这个人,知恩图报,绝无反心,李世民对他多有恩惠,李世勣只有报恩之心,不会有谋反之志。

无论是李靖还是李世勣,都说明了一点:李世民非常了解属下的人,对他们的性格和志向有很深的了解,他知道这些人不会谋反。

这也是李世民由内而外表现出来的自信。

一个亲自带兵上阵冲锋,与士兵并肩作战的统帅,一个18岁开始打仗,24岁平定天下的人,他有充分的自信。

最后一点,李世民的价值观。

当初,尉迟恭在李世民登基后,居功自傲,曾经在李世民的宴会上打了宗室名将李道宗一拳,差点把人眼睛打瞎了。

一场好好的宴会,被尉迟恭搅黄了,大家都没了兴致再吃喝。

李世民当场说了这么一段话:

朕读《汉书》时,发现那些追随汉高祖刘邦打天下的功臣,最终被保全的很少,朕心里常常责怪汉高祖。

因此,朕登基后,一直尽量保全大唐的功臣宿将,让他们子孙平安。

今天看了你尉迟恭的举动,才发现原来韩信、彭越这俩功臣被杀,不见得就是刘邦的过错。

治理国家最重要的就是赏罚分明,分外的恩惠不能给太多,要严格要求自己,别做出后悔的事情。

尉迟恭听完之后,感到十分恐惧,自此以后,约束行为,不敢再有过火举动。

这段话透露出了一个关键点:李世民的价值观!

李世民认为像汉高祖刘邦杀功臣这种做法是错误,他不认可这种做法,在他心里,杀功臣是不对的价值观。

每一个人的言行举止,都时刻受到自身价值观的影响,正是因为有价值观的存在,你才会知道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

李世民正是在这种认为杀功臣是不正确的价值观,这种思想的引领下,加上他自己十足地自信,才保全了大唐的功臣宿将。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nLVoGm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