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村民们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一律不问

李莲英葬母排场有多大?村民们白吃白喝35天,往家拿多少一律不问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的三月,河北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的村民白吃、白喝了一个多月,一分钱没花,这是为什么呢?

原来,他们恰好赶上了清末大太监李莲英为他的母亲办葬礼。

李莲英

其实,不只是李莲英本家周边的村民,几乎一个县的老百姓还有许多外地的乞丐都上赶着来李莲英家参加丧礼,图的就是李莲英为所有参与者提供的免费食宿和各色礼物。

可以说,任何来参加李莲英葬母仪式的人,都可以赚得盆满锅满。

据说,在李莲英结束丧礼回到京城时,几乎家家户户都有了一个多月的存粮。

那么,李莲英的葬母排场究竟有多大呢?居然可以让一个县的百姓白吃白喝35天。

慈禧钦定与数月筹备

众所周知,李莲英是个“老六”,老谋深算,深得慈禧喜爱。

在葬礼这件事情上,很容易发生僭越的情况,被政敌盯上,弹劾一个僭越之罪。

所以,在他的母亲去世后不久,李莲英就把获得慈禧支持办丧事的安排提上了日程。

慈禧

光绪三十二年(1906)初冬,李莲英的母亲病逝于北京西直门的李莲英豪宅内。

当时的李莲英已经59岁了,年近耳顺的他,孑然一身,没有任何骨肉兄弟了,母亲的去世,就意味着他在世上再也没有血亲。

李莲英北京旧居

所以,李莲英暗自下定决心,要把母亲的丧礼办得风风光光,载入史册。

而且,他虽然没有亲生骨肉,但还是有族兄弟,还养了两个嗣子(过继来的),把丧事办好,也可以给他们做个示范。

想到了大操大办的李莲英没有着急立刻筹备丧礼,他只是先将母亲的灵柩停在北京护国寺,请僧人念经守护。

一切事宜,还要等她请示完慈禧再做决定。

护国寺

这里多说一句,李莲英的这种“老六”,凡事谋定后动的性格早在青年时代就已经养成。

在李莲英进宫后不久,他获得了给慈禧梳头的机会,他事先打听到了慈禧头发发质较硬,总是梳不好,换了好多梳头太监的消息。

所以,他每次梳头前都会悄悄地给梳子抹上发胶,于是,李莲英就获得了慈禧的赏识。

这个来自河北农村的土狗就此开始了他的“逆袭”之路。

现代油画,慈禧梳头示意图

这种“谋定后动”的习惯几乎成了李莲英的本能,所以,无论他如何悲痛,他都要先请示慈禧,让她允许自己操办丧事。

李莲英在酝酿好情绪后,向慈禧斌禀明了自己要回乡操办丧事的打算。

这里要注意,上文说道,李莲英想要大操大办,但是,根据现在揭秘的清宫档案记载,李莲英没有直接和慈禧说“我要干票大的”。

他反反复复地陈说自己对母亲的怀念,自己如何孤苦无依。

李莲英的“话术”堪称教科书级别。

慈禧向来以仁孝标榜自己,再加上慈禧年纪大了,听了这番话会有什么反应也就可想而知了。

李莲英不可能不知道这一点,他恐怕就是算准了慈禧的反应,才只字不提丧礼排场问题。

果不其然,慈禧当即大手一挥,表示会让朝廷支援48万两白银。

当然,李莲英知道当时的清朝不可能拿出这么多钱给他一个太监办丧事。

但李莲英要的就是慈禧点头,让他拿到一个名分,一个大操大办的名分。

拿到了慈禧的懿旨,李莲英心中顿时有了底气,这下子,无论怎么办丧事也不会有人说三道四了。那么,下一步李莲英又是怎么做的呢?

数月筹算,多方合作

李莲英深知,只是拿钱还办不好这个丧礼,所以,他事先派自己在京师的族弟返回河北老家,请出当地20十多名有头有脸的乡绅和官员,一起筹备这个事情。

至于预算方面,李莲英大手一挥,直接拿出了50万两白银。

晚清士绅

一场丧礼花掉50万两白银,这几乎是难以想象的。

要知道,在清朝晚期,一个一品大员的养廉银一年也不过1.5万两白银。

《南京条约》的赔款总数也不过2100万两白银,由此可见,这笔数目之巨大。

这些被请来的乡绅和官员面对这笔巨大的开支,也犯了难。

毕竟,有时候,想要摆场面也要见识过大场面才行,有句话说的好,叫做“贫穷限制了想象力”。

这帮生活在乡下的乡绅哪里知道怎么花掉50万两白银呢?

于是,他们聚在一起,绞尽脑汁,头脑风暴,还不断地翻阅古籍,一项项地按照礼典章程,尽可能地把丧礼的场面办得盛大。

在10多天的头脑风暴后,他们才勉强凑够了一份清单,只是,他们心里还不知道合不合李莲英的胃口。

为了稳妥起见,“治丧委员会”专门派人到京城向李莲英汇报进度。果不其然,这群乡下“土鳖”哪里知道城里土豪李莲英的想法。

李莲英看了他们的计划后,还是不够满意,随即做出了以下几项安排,正是这几项安排,让李莲英的这场盛大丧礼得以载入史册。

李莲英说了以下几点要求:

不要怕花钱,哪怕预算再加到100万两也没关系,使劲花钱。

殡葬仪式不要照着乡下的土办法,要和大城市看齐,最好和天津和北京看齐。

所有的纸质明器都从北京购买,运回河北,所有的人工也从北京聘请,用最好的师傅。

所有的酒席照最高规格来,让周围的父老乡亲连续30多天不用动火做饭。

所有的宾客,一律免食宿。

听了李莲英亲自口述的一些安排后,这些乡绅才明白,他们作为乡下“土鳖”确实是没见过世面,李莲英的这番操作让他们大开眼界。

既然李莲英发了话,那他们之前做出的规范只能按照李莲英的要求进行修改了。

经过3个多月的准备,在光绪三十三年(1907)二月下旬,李莲英预定的母亲丧礼日子终于要到了。

就此,李莲英葬母事件缓缓拉开了帷幕。

葬礼的豪华场景与围观群众的积极参与

50万两的葬礼怎么做?

1907年2月末,李莲英安排母亲的灵柩从水路返回河北,自己先行回家检查各项安排。

之后,他穿上事先制作好的丧服,早早地在村口迎接灵柩返乡。

1907年,3月1日的那一天,大城县臧屯乡李甲村格外喧闹,京、津两地各界名流纷纷赶来,把李甲村围得水泄不通。

大城县的县令因为事先没有及时得到消息,没有和李莲英事先打招呼,他派来吊丧的人还被李莲英冷落到一旁。

由此可见,李莲英葬母时,各大高官、名流会面的规格极高,根本不在乎一个地方县长的存在与否。

为了防止葬礼出现意外,袁世凯还专门为这次葬礼拨出了三百骑兵,在李甲村周围4-5里的地方日夜巡逻守卫。

灵堂山宾客云集,灵堂外,数百士兵严阵以待,若是不了解的人,恐怕还会以为这是某位晚期高官甚至王爷的葬礼。

由此可见,李莲英葬母时的排场到底有多大了。

我们不妨再根据参加葬礼之人的回忆来还原一下灵堂的场景。

灵堂设在大厅中央,供桌极大,所有的贡品都是从北京运来的山珍海味,每天一日三餐和生人一样跟换。

走入大厅,可以看到大厅墙壁上都是挽联,这些挽联的题名几乎都是“XX军机行走”、“XX王”、“XX尚书”、“XX翰林”,个个名头大得吓人。

晚清葬礼挽联老照片

在灵堂外,李莲英专门请来了两个戏班子,一个是北京的戏班子,一个是河北本土戏班子,每天对唱,35天连续,从不停歇。

如果世界上存在一个“葬礼唱戏时长记录”的话,李莲英的这种操作,无疑刷新了葬礼唱戏的最长时间记录。

仅仅靠这些排场恐怕还花不掉50万两白银。

所以,李莲英又想尽办法在吃席上下功夫。

按照晚清河北风俗,葬礼的酒席要有“十三碗”,这是晚期河北葬礼酒席的最高规格。

所谓“十三碗”就是要有四个凉菜,不断增添,永久续盘,再加上九个硬菜,这些硬菜必须是整鱼、整鸭等,排场要足够大。

不仅如此,“十三碗”在早、中、晚各有一次,每一次至少会摆出40-50桌。

如此一来,李莲英葬母之时,每天的酒席数量就在120-150桌,35天下来,李莲英母亲葬礼的酒席最高可达5250桌。

这些酒席的花费恐怕就是一个天文数字了。

参加酒席的宾客完全没有任何限制,哪怕你是一个乞丐,你都可以上席吃饭,这可把周围县城的乞丐们乐坏了。

每天早上,都有数以百计的乞丐从周边县城赶来,就为了能够吃上李莲英葬母的酒席。

除了在吃席上下功夫,李莲英还不忘给周围村民们准备额外的礼物。在李莲英老宅的门外,李莲英特地安排下人准备了八口大缸。

由于当时是初春,北方天气还比较寒冷,方便储藏食物,李莲英就派人每天在八口大缸里放满各种肉类食物,比如鸡肉、鸭肉、猪肉等等,在八口大缸周边,李莲英安排人每天放置满满几个箩筐的白馒头。

白馒头加肉,这几乎是晚清时期普通老百姓过年时候的食物配置了,但在李莲英葬母之时,只要你去李莲英家参加葬礼,白面馒头和肉是取之不尽的,你可以随时拿回家存着,不够再来拿。

除了吃席外,李莲英在葬礼仪式的花费上也下了一番工夫。

众所周知,鲁迅曾说过一句名言,他说,外国人拿火药做大炮,中国人拿火药做烟花爆竹。

暂且不管这句话的讽刺色彩,单拿中国人做烟花爆竹这件事来说,在当时世界上,中国人的烟花爆竹也算是全球第一了。

李莲英为了让葬礼尽可能地隆重,在烟花爆竹下足了功夫。在整个葬礼期间,李莲英一共安排了四次烟花爆竹集体燃放,小的燃放不计其数。

为了供应李莲英葬母的需求,李莲英专门从北京请了最好的十几个老师傅,每天没日没夜地做烟花爆竹。

而且,为了迎合李莲英喜好新奇排场的心理,这些老师傅还绞尽脑汁地研发新的烟花爆竹品种。这笔烟花爆竹的制作费、研发费、成本费就高达1万多两白银。

除了烟花爆竹外,李莲英在葬礼的纸质明器上也花费了不少心思。很多生活在乡镇的人可能都见过一种“葬礼巡街”的场景。

所谓“葬礼巡街”,就是展示丧家为葬礼准备各色纸质明器,例如纸马、纸船等等,借此展示丧家的财力和孝心。

葬礼巡街(晚清)

众所周知,这种“死人生意”溢价极高,一个小小的骨灰盒,成本价不过几十、几百块,就能卖出几千甚至上万、十几万的价格。

这种纸质明器的售价也不例外,看起来这些纸质明器不值钱,但是,认真算起来,明器的价格恐怕还要远高于烟花爆竹的价格。

那么,李莲英到底用了多少纸质明器呢?

时至今日,我们依旧无法准确测估,我们只知道,他把全北京城最好的工匠请去,然后把当地一个县城殡葬业的所有师傅也都请去,就算是这样,这些纸质明器的制作期也长达3个月之久。

葬礼花圈(晚清老照片)

到了葬礼的时候,据说这些明器摆满了十里八乡,从李莲英祖宅到李莲英母亲墓地,一共五里地,全部都是这种纸质明器,光是想象一下那个画面,都不禁令人瞠目结舌。

在经过35天的热闹守灵后,终于到了下葬环节,在这个环节上,李莲英也在努力地展示自己的豪奢和孝心。

光绪葬礼(晚清老照片)

一般来说,送葬出殡的队伍不过几十人、上百人而已,真正拉灵车的不过十几人、几十人。

但李莲英没有这么做,李莲英安排了190名年轻力壮的轿夫,轮流拉灵车,不仅如此,李莲英还安排类似古代大臣出行时随从的“仪卫部队”,整个送葬队伍被搞得浩浩荡荡,长达1千多米。

抬灵车(晚清老照片)

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李莲英不仅安排了盛大的下葬礼仪,还提前一个月把村里的道路都翻修了一遍,用葬礼带动家乡的基础设施建设,在古往今来都是极为少见的,李莲英的豪奢由此可见一斑。

说了这么多李莲英葬母的细节,我们不禁感到好奇,面对李莲英葬母的盛大场景,当时参加葬礼的百姓都是怎么看待的呢?

从怀疑到积极参与

其实,在李莲英母亲葬礼的头几天,除了亲朋好友外,并没有多少其他宾客上门。

李莲英就此大为恼火,这就好像《西虹市首富》里的王多鱼,想要努力败家花钱,最终却赚钱了一样。

李莲英思来想去,最终发现是袁世凯的士兵坏了事情。

原来,这些士兵一个个军容整洁,站姿笔直,持枪守卫在灵堂四周,面对这些大头兵,那些不熟悉的百姓怎么可能会蜂拥而至呢?

后来,李莲英安排这些士兵白天休息晚上巡逻,很快,随着李家葬礼的事情越传越广,葬礼彻底热闹起来。

后来,一位参加过葬礼的老人回忆道,那一年他刚刚九岁,跟着家里人有幸全程参与了李莲英葬母。

当时,他和舅父一起每天去李莲英家吃吃喝喝,吃完还在门口的缸子里装上几篮子的白馒头和猪肉、鸡肉,回家做出腊肉存着。

除了这些吃的,他当时每天还要帮着家里人从李莲英家里领酒,用水罐从李莲英家里装酒,然后存到家里的酒缸里,到葬礼结束,家里三个酒缸都被装满了。

据他回忆,当时每天都能听到村里几百头生猪在那里叫。因为,当时李家要保证猪肉连续供应,附近的猪肉都不够了。

于是,李家人专门派人到周边几个县买了上千头生猪,在村外建了几个养猪棚子,每天都有几百头猪在棚子里,需要猪肉了,就派人去猪肉棚子里拉一头猪宰掉。

那位老人说道,他这辈子都没再一次性看到上千头生猪了。

积极参与的村民最后得赚的盆满锅满,据说,李莲英在返回京城前还专门到当地村民家里去看,他发现,每家每户都存了上百个馒头和2-3缸白酒,几十斤腊肉。

这个时候,李莲英的心里应该是得意洋洋的,因为,他知道,他的孝心、他的豪奢已经被所有乡民记住了,而且必然会代代相传。

光绪三十三年(1907),在北京城做了大半辈子太监的李莲英回乡葬母,盛大的葬礼一直持续了35天,让这场葬礼成为载入史册的葬礼。

当时的李莲英靠着慈禧太后的恩宠,在晚清政坛上堪称举足轻重的人物,并且,他生性贪财,一生敛财无数。

作为一个有身份、有地位、有财力的太监,为了流芳百世,他在这场葬礼上的花费高达50万两白银。

葬礼足足持续了35天,35天里,所有食宿一律免费,所有参与葬礼的人都可以拿走李家准备的各类馒头、肉类食物、酒水。

可以说,李莲英葬母成为了当地村民的一个35天“狂欢节”。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qL6WO7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