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新冠“复阳”有传染风险吗?已经不重要,“再感染”才是真问题

新冠“复阳”有传染风险吗?已经不重要,“再感染”才是真问题

新冠疫情暴发以来,科学家对感染新冠转阴后又“复阳”的现象存在一个认识的过程,并对防疫措施和诊疗标准产生了一些重大影响。

感染新冠转阴后“复阳”造成隔离期的一再延长

在疫情早期,由于防疫管控的要求严格,基于谨慎的原则,科学家倾向于认为,感染新冠后核酸检测转阴后的“复阳”现象,中间的“转阴”是由于核酸检测技术灵敏性不够造成的“假阴性”。因而,“复阳”被认为是病毒仍在体内存在复制和向体外排毒的结果,当然是有传染性的。

由于对一些病人新冠核酸检测持续阳性和转阴后“复阳”会继续传播病毒,造成疫情扩散的担忧,还直接导致了隔离期的一再延长,从最初的14天集中隔离,到14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

由于有的研究发现,“复阳”甚至可以出现在初次感染后1个月以上,因而提出了需要继续延长隔离期的建议。

这直接导致我国很多地方“14+7+7隔离政策”的出台,即“入境人员在定点隔离宾馆完成14天集中隔离后,相关人员信息及时推送至目的地疫情防控指挥部,在当地继续落实7天集中隔离+7天居家隔离”的措施,总的隔离时间长达28天。

感染新冠转阴后“复阳”,没有传染性?

但是,后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复阳”并不意味着继续存在可传染性活病毒外排,而是体内残留的没有传染性的新冠病毒核酸片段,本身并没有传染性。

这一说法逐渐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

“复阳”影响了对“再感染”认定标准的制定

尽管认为“复阳”不再具有传染性,但核酸检测的阳性结果是不争的事实。

而且,陆续有研究发现,“复阳”现象存在的时间比原先发现额更长,甚至超过2个月以上的时间。

这还直接造成了对新冠病毒“再感染”诊断标准的认定,毕竟,“再感染”的发现首先仍然是从核酸检测中来的。

出于谨慎原则,美国CDC将诊断“再感染”的标准认定在距离初次核酸阳性的3个月后;欧洲CDC也需要在初次感染的2个月后。

也就是说,在初次感染后的2、3个月内如果发现核酸检测阳性,会首先被认定为“复阳”,只有超过2、3个月后的阳性核酸结果才有可能被认为是“再感染”,才需要进一步进行病毒基因测序来确定“再感染”的发生。

“复阳”or“再感染”的认定?再次遭遇挑战

但是,随着具有更强免疫逃逸能力的奥密克戎及其逐分支的不断出现,“再感染”现象猛增,在率先躺平的欧洲国家已经想成为了一种“新常态”。

而且,研究显示,不同奥密克戎分支亚型之间的再感染间隔时间可以很短,甚至短到无法区分是再感染还是同时感染两种奥密克戎亚型的“双感染”的程度。

正如我在一文中介绍的那样。

其中,比利时、丹麦、意大利于奥密克戎在欧洲流行的早期阶段,即2021年11月到2022年2、3月份进行的奥密克戎短期再感染病例两次感染的平均间隔期都短于60天。

法国于2021年11月至2022年7月进行的研究时间跨度较长,因而初次感染与再感染之间的平均时间间隔也较长,达到146天。

但是,在在总共188例中,短于90天的达50例,短于60天的也达到了28例。

有3例间隔时间只有7天,研究人员直言,他们无法确定是极短时间的“再感染”还是在同一时间的奥密克戎“双重感染”。

另外,还有3例,在不到8个月的研究期间内发生了2次奥密克戎再感染;即不到8个月时间内3次感染了奥密克戎。

于最近发表在美国CDC旗下《新兴传染病》杂志上的这项研究的作者在结论部分对欧美现行的“再感染”认定标准提出了直接挑战,认为“再感染”诊断标准需要修改了。

研究作者为什么如此牛逼,敢于挑战官方的诊断标准?

这是因为,这些研究都是基于病毒基因测序的结果,而不是简单的核酸检测的“复阳”。

“复阳”有没有传染性已经失去意义,需要面对的奥密克戎的频繁再感染

而且,我国已经放松了防疫管控,再讨论感染新冠转阴后再“复阳”有没有传染性已经失去意义。

基于上述欧洲多国的研究,对于“复阳”更多应该考虑奥密克戎的频繁再感染的问题。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v2jX3B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