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葵邱书院首届仁春堂杯散文大赛入围作品▏杨祖华▏瑶家寨里吃庖汤

葵邱书院首届仁春堂杯散文大赛入围作品▏杨祖华▏瑶家寨里吃庖汤

刊头题字:尹祥君 葵邱书院书画顾问(著名书法家)

图/网络

瑶家寨里吃庖汤

文/杨祖华

一转眼新年就要到了。几天里来自瑶寨的电话一个接着一个,几十个家庭一一对我这个瑶寨的荣誉村民发出盛情邀请,过年前回村看看,吃庖汤,喝发财酒,感恩党的乡村振兴政策。这些电话,立即勾起我对瑶寨的美好回忆,想起那山、那人、那狗,以及那份全寨人签字划押的荣誉村民证书。

吃庖汤是黔湘桂三省交界地区侗、苗、瑶、水、壮、汉等民族的共同习俗,就是过年前杀年猪的当天,邀请亲朋好友品尝用新鲜的猪肉和内脏做成的美味佳肴,分享新年的喜悦。这个习俗由来已久,开始于哪个民族已难以考证。庖汤虽然是“汤”,却不说“喝”而说“吃”,因为“吃”的比“喝”的要多一些。

猪养了一年,一般都膘肥体壮,于是杀年猪就成了一项技术、力量复合型工作,缺了技术和力气中的哪一样都无法完成,这就需要村民之间互相帮助、互相协作。于是左邻右舍之间早已达成默契,互相错开时间,轮流进行。这样一来,庖汤就可以轮着吃,早吃东家,晚吃西家,今吃邓家,明吃凤家……

话说腊月二十八这天早晨,我挎着单反相机、拎着礼物,由朋友专程送到瑶寨。美轮美奂的寨门旁边,是德高望重的老支书家。刚下车,老远就看见他家院子里人影绰绰,似乎包围着一个共同的目标,人的笑声和猪的叫声也很快传了过来。不用说,老支书家的杀年猪工作正在进行。

老支书看见我,大声招呼,“进屋坐,一会儿吃庖汤”。说罢,他家的猪已被几个青壮年控制到院坝坎子边,一位青年拿着刀捅进了猪的脖子,老支书拿了血盆过去接那汩汩流出的猪血。我急忙拿出相机,拍下这个难得的镜头。猪血流得差不多了,老支书拿来一叠纸钱,在猪的血口上沾了一些血,说是要烧上几炷香、几张纸,乞求上天怜悯这头猪,让它转世为人,不再成为任人宰杀的猪。

对老支书说了些感谢和祝福的话,再走进寨门里边贾木匠和邓老头两家之间的院子。两头猪都已杀好,两家人各自在分解和清理。邓老头立即发出邀请,“不要走了,饭都快熟了,肉一下锅就吃庖汤了。”贾师傅也不相让,说他家的饭也快熟了,肉马上就下锅了,力邀我去他家吃庖汤。我当场表态,两家的庖汤都要吃,两家的酒都要喝。

继续往前走,到了老铁道兵家。他家的猪已经杀好,正在用液化气喷枪去毛。他是退伍军人,当年转战全国修铁路,前两年脱贫攻坚搞竹编产业,他硬是从零开始学破篾、编背篓,还用随处可见的乌毛蕨软茎替代藤材作装饰,让背篓更具有设计感。他不由分说,拉我进他家里,把我按在沙发上坐着,说等一会就有庖汤可吃了。感谢了他的好意,告诉他我一会儿肯定要过来吃一碗庖汤,此时此刻要到处走走“采风”,挖掘、记录民族文化,他才放我离开,还一再强调“一定要来呢”。

走没有几步,遇上一位本家的苗族兄弟,他连问候都免了,直接拉着去他家“吃油茶”。打油茶是瑶族和侗族特有的饮食习惯,饭点之前款待客人,基本上都要打油茶。他说他家明天才杀猪,今天没有庖汤吃,只好款待我吃油茶。本家兄弟少年时跟母亲从苗寨来到瑶寨,自然养成了瑶族的生活习惯。他亲自上阵,在火堂上架起锅,很快就完成打油茶作业。品尝过苗家人做的香喷喷的瑶家油茶,出门继续拍摄杀年猪场景。

很快,网格长打来电话,说他家的庖汤已经做好,我和其他亲戚朋友可以入席了。网络长就是过去的村民组长,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体系里最基层的管理人员。我驻村扶贫时,得到了他的大力支持,彼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这第一碗庖汤自然要在他家吃。到他家一看,居然摆了4大桌,可见其人缘之好。

瑶家人和侗家人一样,都使用与30厘米高的矮桌子,中空而且可以分成两部分随意移动,中间可以放上火盆。凳子围在桌子四周,与桌子一般高。我毫不客气地选了一个座位坐下,同桌的几个少年见状急忙换到其他桌,几位德高望重的寨老则移过来与我同桌。大家坐定,互相打招呼,互祝新年快乐、顺利。

仔细看看桌上的菜肴,发现有一盘红肉,系用猪的内脏炒熟后再用新鲜的猪血染红而成,瑶、侗人家都甘之如饴。桌上还有一道特别的菜——香辣蜂蛹,蜂蛹是秋天破了蜂巢取得后冷藏至今,在这一带已经成为瑶族饮食的标志;最重要的菜肴是火盆上的火锅,锅里的清汤煮有五花肉、猪小肠、猪血等,都是最新鲜的食材。为了调节口味,每边桌子上各放有一碟由辣椒面、葱节、蒜末、盐、花椒等做成的蘸水。寨老们说,所谓庖汤,指的就是中间的火锅。

这个年代物质丰富,吃庖汤的意义不在于“吃”,而在于分享,分享信息和感情,分享过年的喜悦和共同的价值观。觥筹交错之间,大家回忆起脱贫攻坚期间,我们一起开发竹产业、一起建寨门、一起过盘王恩久节、一起唱瑶语版《唱支山歌给党听》……大家还说起我一举化解老土和老胜两家几十年的宿怨,说起邓家的狗每天像警卫员一样跟着我,对所有的扶贫干部特别友好……说起这些,感情脆弱的我忍不住泪目。

向忙前忙后的网格长告辞,依次去老铁道兵家,去木匠家、老邓家、老支书家,记不清去了多少家,反正每家的庖汤都色香味俱全,都一样的瑶族风味。在每一家都喝一点酒、吃一些肉、喝一些汤,听他们回忆同样的故事。我反反复复地泪眼迷离,反反复复地送上最真诚的祝福。

吃完一顿庖汤已是黄昏。当我醉眼迷离地走出寨门的时候,有几位瑶族年轻人赶过来,要我住下来,吃遍全寨每家每户的庖汤再走。我说朋友开车来接了,不能让朋友久等,这次非常满足,领受了全寨人对我的真情厚谊。我还保证,虽然自己是土家族,但也是瑶寨的一员,以后一定会“常回家看看”。

【作者简介】:杨祖华,男,土家族,贵州省印江县人,现任黔东南州黎平会议纪念馆副馆长,系贵州省作家协会会员,全国119消防先进个人获得者。多年来发表散文、各类论文百余篇,先后公开出版《贵州古村落肇兴》《肇兴体验》《黎平行知》《自然的颜色》《在侗乡泡老外》《侗族风物》等著作。

葵邱书院投稿邮箱:[email protected]

欢迎新老朋友投稿葵邱书院!

壹点号葵邱书院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7eMkp9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