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科技 / OLED屏的类DC调光为什么会被高频PWM调光所取代?

OLED屏的类DC调光为什么会被高频PWM调光所取代?

文 | 小伊评科技


最近,荣耀90Pro官宣会搭载支持3840hz超高频PWM调光的事情一度成为数码圈的热搜,这也是迄今为止,手机屏幕PWM调光所能达到的最大值,不禁让很多LCD粉们心动不已。

之所以会有很多人关注高频PWM调光,是因为OLED屏幕现存的最大痛点就是低亮度下的低频频闪,如下图所示,这是反面典型iPhone。(240Hz低频频闪)

根据IEEE所设定的标准,频闪的伤害程度可以分为如下几个档:

  • 3-70Hz:极易光诱发癫痫。
  • 100-200Hz:对眼底黄斑及神经会造成一定损害
  • 200-250Hz:因人而异,部分频闪敏感群体可能会有强烈不适。
  • 250-1250Hz:几乎无害,但是长期使用仍无法完全规避风险。
  • 3125Hz及以上:完全无害。

在频闪问题还没有受到太多关注的时候,OLED都是采用240Hz的闪烁频率,这个频率确实有些低,尤其是在低亮度下,黑色条纹的宽度变得更粗,AOR暴增。

对于那些频闪敏感群体来说,这个频率确实会带来眼部的不适,因为他甚至没有达到“几乎无害”的这个标准。

当人们日益重视频闪问题之后,手机厂商也在积极的寻求解决方案。厂商们最先找到的一个方案就是「类 DC 调光」

其实类DC调光只是一个统称,背后的解决方案是有很大差异的。

OPPO最先发明的类DC调光方式就是在屏幕和人眼之间套上一层半透明的黑色蒙版,这个技术实际上是利用高通SDE本身所自带的DimLayer(暗层)基础上做了延伸。当时OPPO还专门针对这个技术进行了一波宣传。

紧接着还有另外一个解决方案,就是通过内置的显示芯片,将原本输出到屏幕硬件本身的色彩经过一层转换,用算法的方式把各个像素点的所显示颜色的亮度降低,从而达到整体降低亮度的目的(屏幕本身的亮度并未降低)

但是不管是哪种解决方案,类DC调光都存在很多硬伤,笔者也给大家罗列了一下:

1、在低亮度下会出现明显灰阶损失的问题,笔者之前也专门拿着小米13做过测试,其确实会造成一定的色偏和灰阶丧失问题。

类似的实验WHYLAB也专门做过一期节目,小米13开启类DC调光之后,其灰阶确实会出现明显的变化,这还是在调校很用心的情况下。

如果大家用过一些不那么走心的产品,譬如曾经的红米K40,iQOO Neo5等,开启类DC调光后就是灾难。


2、严重依赖于高通芯片所提供的技术。正如前文所讲的那样,手机厂商做类DC主要依靠两个技术,一个是DimLayer另外一个是Pannel Color Correct,这俩都是高通芯片采用的。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之前推出的搭载联发科处理器的手机大多都不支持类DC调光了。


3、解决此类问题,需要手机厂商对搭载不同屏幕的手机做针对性的显色调校,适配成本高昂。手机厂商做DC防频闪就得一个系列一个系列去做,因为不同的屏幕有不同的显色状态,主控芯片,需要逐一的调校,这里面的研发沉默成本大家自己思考一下就知道有多大了。


简单总结一下就是,类DC调光技术由于受到硬件和成本的双重影响,很难大规模的普及,说白了只是某几款高端机的特权

也正因为如此,类DC调光虽然被发明了出来,而且在用户端的表现也不错,但是手机厂商却始终不肯大规模的推动普及。


那么想要从根源上解决这个问题,就只能从上游面板厂商身上做文章了,于是便有了高频PWM调光技术。

其实,如果我们只是单纯的站在技术、使用效果、对屏幕寿命影响这些方面来看,类DC调光的表现不比目前很多高频PWM调光差,甚至还要更好(频闪频率越高,屏幕越容易出现烧屏的问题)

但是,高频PWM调光却解决了类DC调光的所有痛点——不需要依赖特别的硬件;不需要手机厂商针对性的做调校;在低亮度下也不会有色偏。

这样的解决方案自然更具备大规模普及的能力,手机厂商当然乐于采用这种解决方案,这是很好理解的。

至于为什么是国产面板厂商率先普及这个技术,原因很简单,只有国产面板厂商愿意和国产手机厂商双向奔赴。

三星作为OLED面板市场的绝对龙头,国产手机厂商在他面前根本没有话语权,三星给什么你就得用什么。


总之,高频PWM调光技术逐步取代类DC调光并不是一个技术层面的事情,而是一个产品和商业层面的事情。

不过,随着3840Hz超高频PWM调光的逐步普及,未来高频PWM调光有望逐步成为手机行业的标配,三星和苹果也很难不为所动。


end 希望可以帮到你

f-18-10-12-21.mp31:56
来自小伊评科技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EeBpZW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