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朱标:葬礼超越皇帝的太子,倘若没死,无人敢反

朱标:葬礼超越皇帝的太子,倘若没死,无人敢反

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出身贫困,儿时亲眼见证了自己的父母、兄弟姐妹死在饥荒中,这给他留下了深深的童年阴影。

于是在朱元璋起势之后,就非常重视自己的宗族。这也体现在他生孩子的勤奋上,他这一辈子膝下一共有26个儿子。

而要说在这26个儿子中,朱元璋最喜欢哪一个?那我们翻看一下史料。

《奉天靖难记》中写道:“太祖高皇帝、孝慈高皇后心异之,独钟爱焉”,还说“一日安国家,必燕王也”

这说的是朱元璋的第四个儿子燕王朱棣,很多人看完可能看完就想,朱元璋最喜欢的是四儿子朱棣。

但是如果稍微明白明朝历史的,就会对此哈哈大笑嗤之以鼻,这毫无疑问是朱棣在上位之后为自己的皇位粉饰太平罢了。

在朱元璋的宠爱上,朱棣永远比不上他的大哥,朱元璋的嫡长子,英年早逝的太子——朱标

一、天生贵胄

公元1355年,此时南方军阀混战,朱元璋带着自己的军队正在进行一场重要的战争——集庆攻略战。集庆也就是南京,这座南方地区最大的城市,将要成为朱元璋的立身之地。

而就在朱元璋战的正盛之时,一个好消息传来,他的妻子马氏为朱元璋生了一个大胖小子。这也是朱元璋的第一个儿子,还是嫡长子,无疑是对朱元璋以及朱元璋整个集团的振奋。

有了继承人,朱元璋势力就可以传承下去,而不是漂浮之舟,生怕哪天朱元璋死了,势力就分崩离析。

朱元璋对自己的这个儿子充满了期待,满怀喜悦,在朱标六岁的时候,就为他请了当时的大儒宋濂等人来教导他,望子成龙。

朱标十岁的时候,朱元璋自立为吴王,建立了吴国,将朱标立为王世子,作为自己的继承人。而且还将回乡祭祖的任务交给了他,可以知道,朱元璋对自己儿子十分的满意。

朱标出生之时就已经度过了朱元璋最困难的时候,可谓含着金钥匙出生,天生贵胄,所以朱元璋觉得应该好好教导自己的儿子。

二、仁君的养成

朱元璋教导朱标,说自己出身贫寒,见过人间疾苦,但是你却是从出生到长大都是顺风顺水,但凡历史上那些守成的君主,都是见过小民的疾苦,所以才勤俭节约,你应该多体察百姓。

于是在朱标回乡祭祖的途中,他多次寻访百姓,观看百姓农耕,体察风情。在这次回乡的途中,朱标深刻了解到了百姓的疾苦,这为他后来的成长起了非常大的作用。

朱元璋称帝以后,朱标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太子,拿下了储君职位。大臣们建议让朱标担任中书令,帮助朱元璋处理政事。

但是朱元璋却拒绝了,他说儿年未长,学未充,更事未多,宜尊礼师傅,习经传,博古通今,识达机宜。他日军国务重,皆令启闻,何必为中书令?”

他认为朱标年纪尚小,还没有能力处理如此繁重的政务。应该让他跟随老师再学习几年,为了将来更重的负担而学习。

朱标成为太子之后,朱元璋亲自为他挑选了李善长徐达等老臣教导朱标的政务和军事,意在培养他成为一名全能的明君。

而且还下令找寻全国在道德上广受好评的老人,进宫教导朱标的道德,将其培养成为一名仁君。如此认真的挑选老师教导太子,在历代都是罕见的,体现了朱元璋对朱标的喜爱。

三、仁义理政和英年早逝

在朱标22岁的时候,朱元璋终于愿意给自己儿子锻炼的机会了,命朱标监国,开始处理政务,处理之后由朱元璋检查。

从此之后,朱标便跟随朱元璋学习治国之道,处理政务,从小到大接受儒家教育的朱标喜欢对政务采用宽厚的仁义政策。

但是身为开国皇帝的朱元璋则认为皇帝的权威是来源于严厉的政策的,二者经常在治国理政上发生理念的不合与冲突,朱标的仁政难以施行。

虽然朱元璋与朱标父子经常在政治上有所分歧,但是这改变不了他们父子的感情。同时朱标勇于和自己的父亲争论政治,让朱元璋也十分欣赏自己的儿子,认为将来为君必定有所作为。

而且朱标也继承了他父亲对宗族亲情的重视。朱元璋脾气暴躁,而且对于子孙要求严格,膝下的儿子一旦做了什么不良之事,往往会被朱元璋训斥和处罚。

而朱标此时就会以大哥的身份站出来圆场,帮自己的弟弟们承受父亲的怒火。因此朱标的许多弟弟像是秦王、晋王、燕王等都受朱标之情,很崇拜感激自己的这位大哥。

但天不遂人愿,公元1392年,朱标患重病病死,朱元璋老年丧子,痛哭流涕。为自己的儿子操办了盛大的葬礼,并命令宗庙每年“九大祭,一素祭”,这甚至超越了皇帝的规格。

朱标死后,朱元璋对朱标的宠爱全部转移到了朱标的儿子朱允炆身上,甚至于朱元璋跨过了将皇位传给儿子的传统,将皇位传给了孙子朱允炆,是为建文皇帝。

建文皇帝虽然在后面的靖难之乱中被燕王朱棣打败,失去了皇位。但如果做个假设,倘若朱标未死,成功继位,朱棣是万万不敢造反的。

首先朱标的皇帝之位出于他是嫡长子,可谓是名正言顺,同时多年的理政让朱标拥有了帝王的权威和能力。

在处理宗族问题上,朱标绝不会像朱允炆那样粗暴的削藩,而会以更为温和的方式。同时朱标如果要削藩,他的兄弟们一定会信服的听从这位皇兄。

可惜朱标终究是在洪武二十五年的夏天逝去了,一切皆成为空谈。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O04Gwve.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