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汉武帝晚年后悔太子之死,为什么没有厚待太子的后人?

不厚待,其实是一种变相的“保护”。

“巫蛊之祸”爆发后,太子刘据被迫自尽,并且连累他的儿孙也大多丧命,仅剩下一个孙子刘病已逃过了此劫。

作为刘据唯一的后人,刘病已童年的日子并不好过,吃百家饭,穿百家衣,勉强长大成人。

按理说,汉武帝在弄清楚“巫蛊之祸”的来龙去脉后,已经表示出了对刘据之死的后悔,建思子台就是最好的证明。

但为何他在明知道刘病已这个人存在的情况下,并没有对其进行什么厚待,反而任由其吃苦受罪呢?

其实,汉武帝之所以不厚待刘病已,并非不想,而是不能

一旦他表现出一丁点“厚待”之意,那么,不仅会给刘病已带来灭顶之灾,同时,还会因此掀起一场不次于“巫蛊之祸”的腥风血雨

所以,汉武帝纵然再后悔,也只能“冷处理”刘病已了。

首先,汉武帝没有“厚待”刘病已的理由。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疑问,刘病已既然是刘据的孙子,那也是汉武帝刘彻的曾孙,怎么会没有厚待他的理由呢?

很简单,因为刘据起兵谋反,是不争的事实。

众所周知,刘据之所以会在长安城内起兵,与汉武帝宠臣江允的构陷有很大关系,如果不是江允,那刘据也不至于被逼得起兵。

事情的缘由,还得从当初一起“坑爹”事件说起。

刘据的表兄公孙敬声,是刘据的亲大姨卫君孺之子,由于卫君孺是皇后卫子夫的姐姐,因此,包括卫君孺以及她的丈夫公孙贺,都受到了汉武帝的宠信。

但就是这种宠信,让公孙敬声飘了,他仗着自己父亲是高官,小姨是皇后,因此相当嚣张跋扈,甚至,居然敢挪用军费据为己有。

不出意外的,公孙敬声遭举报,并因此被打入大牢。

儿子被送进大牢,做父亲的自然不能袖手旁观,公孙贺就想办法“捞人”,恰好,当时朝廷正在追捕一名叫朱安世的罪犯,而公孙贺看到机会,就主动表示愿意缉拿朱安世,来为儿子赎罪。

公孙贺的请求,得到了汉武帝的批准,之后,他也顺利将朱安世捉拿归案。

但就在朱安世入狱后,随即写了一份举报信,通过特殊渠道递到了汉武帝面前,而他的这份举报信,彻底要了公孙贺一家的命。

举报什么呢?他举报,公孙贺之子公孙敬声,与汉武帝之女阳石公主私通,并且,还在汉武帝专用的驰道上埋藏木偶人,以巫蛊之术来诅咒汉武帝。

汉武帝一听,这还了得?于是开始查办,最终,查出公孙敬声确有其罪,因此,公孙父子被诛,连带着涉及此案的阳石公主、诸邑公主以及卫青的长子卫伉全部被杀。

而这件事中的“巫蛊之术”,就是导致刘据被迫起兵的导火索。

公孙一家被杀不久后,汉武帝某天夜里做梦,梦到数千个木头人手持刀剑对他攻击,吓得他一身冷汗,醒来后,身体便开始出现不适,同时,也越来越疑神疑鬼。

他总认为,身边有人想加害于他,而“巫蛊”这两个字,也成了他最敏感的字眼。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身边的宠臣江允便看到了机会,由于他历来和太子刘据不和,因此就担心将来刘据登基后,会对自己清算,所以,就计划利用汉武帝疑神疑鬼的状态,来扳倒刘据。

他的具体计划,是先告诉汉武帝,之所以会出现身体不适,原因就在于宫内有“巫蛊”之气,正是这股“巫蛊”之气作祟,才让汉武帝龙体欠安。

而汉武帝一听,觉得很有道理,于是,就派江允在宫中大肆搜查,找一找这股“巫蛊”之气究竟在哪里。

接到命令后,江允利用这个机会,污蔑在太子刘据的寝宫内找到了大量木偶人,而刘据为了自证清白,就派人诛杀了江允,之后又对外宣称,说汉武帝病危,奸臣作乱,他要“起兵讨诛”。

此时,汉武帝正在甘泉宫狩猎,对于长安城内的情况并不清楚,期间他曾派出使者前去找刘据询问情况,但使者胆小,没敢进入长安城,并在回来后谎报太子“起兵谋反”了。

于是,不明真相的汉武帝勃然大怒,派出丞相刘屈氂围攻刘据,而此时的刘据不仅没有停止行动,反而又把长安城内的囚徒等人强行武装起来,试图顽强抵抗。

但最终,刘据不敌刘屈氂,兵败后趁乱逃走,不久后遭到官兵追捕,不得不自缢了断。

整场“巫蛊之祸”,太子刘据确实有极大的冤屈,这其中固然有江允向汉武帝进谗言的因素,但有一点不可否认的是,刘据起兵造反时不争的事实。

即便是他被逼起兵,但起兵就是起兵,这一点无论如何也改变不了。

况且,刘据还在长安城内,当众对外宣称汉武帝病危,虽然他在说这些话时是出于特殊情况,但不管怎样,有些话一旦说出来,那就犯了大忌。

更重要的是,汉武帝在最后阶段,已经亲临建章宫,在那里坐镇发号施令,而此时的刘据依然没有停止行动,继续指挥着手底下的人与刘屈氂对抗。

如果前期起兵,是刘据为了自保和自证清白,但到了这个时候仍旧对抗,那么就确认无误是“造反”了。

而造反,在古代不管是哪个王朝,都是按犯上谋逆论处的死罪。

所以,刘据才会在最后自缢了断,因为他也知道自己干的事情,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总归是不可饶恕的。

同样的道理,刘病已确实是刘据的唯一后人不假,但是,他同样是谋逆造反之人的后代,试想,这样的人,让汉武帝如何对他厚待?

且不说汉武帝计较与否,单就在朝堂上的影响,就决定了汉武帝不会对其厚待。

要知道,刘据起兵这是人人皆知的事实,如今事情还没过去多久,他的后人不仅没事,还享受了“高官厚禄”的优待,这让朝中的大臣怎么想?

又让那些因为刘据起兵而死的一万多人以及其家属怎么想?

汉武帝不仅是刘病已的曾祖父,同时他还是一个皇帝,在位几十年以来,如何平衡朝堂上的局势他一清二楚,什么事情能做,什么事情不能做,他同样也明白。

所以,为了朝局稳定,不至于遭人非议,汉武帝就没有理由“厚待”刘病已,唯一能做的,就是装作对刘病已“视而不见”了。

其次,“冷处理”刘病已,关系到江山社稷。

刘据是汉武帝的嫡长子,因此很早就被立为了太子,但在其兵败自缢之后,太子之位便空缺了出来。

在此之后,连续数年,汉武帝都没有提立太子一事。

但不提并不代表着不立,毕竟江山还是需要传承的,况且当时的汉武帝,已经是是个年近七十的老人,因此,把谁立为继承人,就成了当时最紧要的问题。

不过,还没等汉武帝想好,就有人坐不住跳了出来。

第一个坐不住的,是皇三子刘旦,他向汉武帝上书,说自己愿意担任皇宫保卫,同时话里话外,透露出自己想当太子的意愿。

但他的想法,不仅没有得到汉武帝的赏识,反而惹得汉武帝大怒,最终汉武帝下令,削除刘旦爵位,如此一来,刘旦就被踢出了备选人员序列。

另外,还有就是皇五子刘髆,刘髆是大将李广利的亲外甥,因此,李广利便和丞相刘屈氂密谋立刘髆为太子,但不久后,刘屈氂被汉武帝问罪,李广利也投靠了匈奴,刘髆受此事牵连,也无望成为太子。

还有广陵王刘胥,由于他为人奢侈,喜好游乐,行为举止又毫无法度,历来不被汉武帝喜爱,所以,也不可能成为太子。

而这么一算下来,就只剩下汉武帝的幼子刘弗陵了。

最终,汉武帝立了刘弗陵为太子,而当时的刘弗陵,年仅八岁,尚且是个黄口小儿,根本谈不上有什么根基和势力,为此,不放心的汉武帝,还特意给他安排了几个重臣辅佐。

在这种情况下,汉武帝如何敢对刘据的孙子刘病已表示出“厚待”的热情呢?

如果他要是这么做,必然会引起大臣们的揣测,去猜度汉武帝这是什么意思,会不会有心想把皇位传给刘病已呢?

一旦如此,那么朝堂上就会因为此事造成巨大分歧,甚至有一部分人,还会组成所谓的“太子孙党”,以图谋划将刘病已推上皇位。

而这就会对刘弗陵将来的登基,形成巨大的阻力,甚至再次上演血流成河的灾难。

作为一个成熟的君主,汉武帝必须首要为国本考虑,而亲情只能排在第二位,很多时候,由不得他想怎样就怎样。

所以,汉武帝必须明确表示出,刘据以及其后人已经翻篇了的态度,他要坚定不移地维护刘弗陵的合法地位。

退一步讲,即使是汉武帝仅仅是对刘病已封赏,比如封一个王,给一块封地什么的,同样也是弊大于利。

要知道,刘病已是太子刘据的唯一后人,同时他身上还有卫家的血脉,而这个身份,可是个金字招牌。

什么意思呢?如果刘病已被封王,那么就会有一些大臣或者武将,打着为刘据洗刷冤屈,或者是打着卫家的旗号,来掀起一场政潮。

到时候汉武帝死了,让年幼的刘弗陵该如何处置?

一个处置不好,就有可能江山易主,即便是处理好了,最起码也得杀不少人吧,无论是哪一种结果,对汉朝都不是一件好事,对刘弗陵的将来更不是一件好事。

所以,为了江山社稷稳固,汉武帝是不敢也不能给任何人觊觎皇位的机会,他必须全力维护刘弗陵,只有这样,他才能放心。

因此,刘病已也就只能吃苦受罪了。

还有,不厚待刘病已,其实是汉武帝对他的一种保护。

正如前文所说,如果汉武帝厚待刘病已,除了会给刘弗陵造成困扰之外,同时无疑是将刘病已也架在火上烤。

第一,刘病已将会被外界所知,届时各方势力,都会盯上他,而这其中,不乏有杀其灭口的人存在。

为什么呢?因为刘病已的存在,对那些曾经参与围攻刘据的人,是一个潜在的巨大威胁。

尽管刘据是因为谋反而自缢,但假如刘病已因为被厚待,而被更多人知道他的存在后,这些曾经围攻过刘据的人,就会惶惶不可终日。

他们担心,刘病已将来会翻旧账,会对他们清算。

而本着防患于未然的原则,这些人极有可能铤而走险,杀了刘病已来以绝后患,这样一来,汉武帝与其说是厚待了刘病已,倒不如说是将他推向了更大的危险。

第二,对于刘弗陵,刘病已更是一个隐患。

刘弗陵被立为太子时,只有八岁,但他总归是名正言顺的太子,将来也是皇帝,如果汉武帝在这种时候厚待了刘病已,那么让刘弗陵会怎么看?

纵然当时他因为年幼没有想法,但总归有长大、亲政的一天,到了那个时候,刘弗陵又该如何对待刘病已?

毕竟刘病已是原太子刘据的孙子,皇位原本也是刘据这一脉的。

在这种情况下,刘弗陵不可能对刘病已没有任何想法,谁知道刘病已会不会有一天举旗造反,来推翻刘弗陵取而代之呢?

即便这些都是假设,但对于刘弗陵来说,却始终是一个隐患。

而为了消除隐患,保不齐刘弗陵会对刘病已下手,甚至,忠于刘弗陵的大臣,也有可能会帮助刘弗陵来消除这个隐患。

汉武帝也是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也担心,将来会出现这种情况,因此,就从根儿上,将这种问题给解决掉。

因此,不厚待刘病已,他就没有什么影响力,说破天也只不过是一个宗室成员,这样的人,刘对刘弗陵构不成什么威胁,而刘弗陵也没必要对其下手了。

说白了,汉武帝也是在变相保护刘病已。

当然,汉武帝也并不是完全没有对刘病已有丝毫表示,他通过隐晦的方式,也���这个刘据仅有的后人,进行了一系列安排。

比如,在听望气者说长安监狱中有“天子之气”后,汉武帝曾下令将狱中的犯人,不分罪过轻重一律杀掉,而此刘病已就在监狱中。

多亏廷尉监丙吉的多方周旋,刘病已才幸免于难,而事后,汉武帝便知道了刘病已的存在。

但他并没有对刘病已赶尽杀绝,而是长叹一句“天意之也”,没有再追究此事,并且,还在不久之后,下令大赦天下,而刘病已也借此机会得以出狱。

如果,汉武帝真的对刘据的死没有丝毫后悔,并赶尽杀绝的话,那么刘病已怎么能有机会长大成人?

知其存在,留其性命,这已经是最大的“厚待”了。

还有,在汉武帝临终之际,对于刘病已这个曾孙,单独下了一份诏令,正是这道诏令,才让刘病已在十三年后,有资格继承皇位。

“令掖庭养视,宗正录其属籍”—汉武帝遗诏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汉武帝下令,把刘病已送到掖庭养育,这样一来,刘病已生活就有了着落。

同时,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是汉武帝恢复了刘病已的宗室身份。

我们都知道,刘据死后,因其是谋反之罪,其本人以及后代的宗籍,全部被除名,也就是说,刘病已与寻常老百姓无异。

而汉武帝这个遗诏,算是正式承认了刘病已的原有身份。

如果没有这个宗室身份,那么无论如何他也没有资格继承皇位,即使是霍光答应,满朝文武也不会答应。

而汉武帝之所以在临终时才这样做,同样也是他的无奈,因为只有这样,才能降低刘病已的影响力,同时又起到了保护他的目的。

所以,这就是汉武帝虽然表示出对刘据之死的后悔,但却不厚待刘据后人的原因,不是他不想吗,而是他不能,毕竟,身为皇帝的他,要考虑的不仅仅只有亲情。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VerqYz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