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如果秦始皇死后是扶苏当皇帝,历史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秦始皇死后是扶苏当皇帝,历史会有怎么样的变化?

如果秦始皇病逝后,其长子扶苏继承帝位,假设这种结果成立,那么历史进程将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扶苏如果能顺利继承帝位,原有的历史将不复存在,秦始皇病逝后的历史将会完全改写。首先秦朝的历史不会仅仅只存在了14年,扶苏继位,意味着胡亥和赵高的势力集团无法在推动原有的历史进程,赵高不会掌握实权,也就不能实行残暴的统治。

那么显而易见的结果是:秦朝百姓的生活不会那么苦;陈胜、吴广不会在大泽乡起义反秦;六国贵族也就不能顺势而为进行复国运动,最终的结果就是秦朝不会短暂灭亡。这种变化也是我们大多数人可以遇见的,也是扶苏继位,最起码会改变的历史。

接下来的变化会是翻天覆地的改变,其次紫陌认为:如果扶苏继位,秦朝之后的汉朝将不会存在,秦朝会在扶苏的励精图治下逐渐进入盛世。如果汉朝消失,那么汉朝之后的朝代也将不复存在,扶苏将会完全改变历史进程,最后将历史带入另一条主线(后文具体论述)。

公子扶苏简介

扶苏为嬴姓、赵氏,本名嬴扶苏,是秦始皇长子(秦始皇一生未立皇后,所以不存在嫡长子),也是秦朝的宗室大臣,常称其为“公子扶苏”。

据史料记载,扶苏为人宽仁、刚毅勇武、信人奋士、有政治远见。后因反对父亲坑杀儒生和术士,触怒其父,被发配上郡监军,协助大将蒙恬修筑长城、抵御北方的匈奴。

如果扶苏继位,之后的历史走向会是什么样?

扶苏顺利继位,胡亥、赵高退出历史舞台

原本的历史是:

秦始皇在沙丘病逝后,给扶苏治丧即位的遗诏被近侍赵高暗中扣押,然后赵高说动胡亥和丞相李斯发动沙丘政变,先对外隐瞒秦始皇病逝的消息,并伪造始皇遗诏立始皇幼子胡亥为太子,之后用矫诏赐死始皇长子扶苏,最后赶回咸阳,拥立胡亥为新帝。

秦二世继位后,赵高作为胡亥的亲信之人,掌握朝政实权,为此开始铲除忠良(杀害蒙恬、蒙毅等大臣)、迫害秦国王室之人(胡亥的兄弟姐妹皆遇害),陷害丞相李斯。在其残暴的统治下,百姓的反秦呼声越发高昂,最终爆发乱世,秦朝在起义浪潮中被推翻。

假设扶苏顺利继位

秦始皇在病重时,自知大限已到,便写了一封盖有皇帝玺印的诏书“与丧会咸阳而葬”给扶苏,意思是让身在上郡的公子扶苏赶回咸阳主持葬礼。虽然史料记载中没有明说让扶苏继位,但基本上已经肯定了扶苏继位的事实。

秦始皇去世,扶苏作为长子是有理由回咸阳参加葬礼的,秦始皇何必要再发一封盖有玉玺的诏书给扶苏呢!并且还是让扶苏主持葬礼,如果秦始皇选定了继承人,那么自然由未来的储君来主持葬礼。所以,秦始皇临终前的意思就是让扶苏治丧即位。

秦始皇之前派扶苏去上郡监督30万的大军,也能看出秦始皇对扶苏是很信任的。赵高拥立胡亥也是因为自己和扶苏向来不合,担心扶苏即位后,对自己的地位不利,如果赵高和扶苏的关系正常,也就没有必要冒着诛三族的风险去发动政变。

回到正题,假设秦始皇的这份诏书顺利送到公子扶苏手中。身在上郡的扶苏在收到诏书后,便会和蒙恬做好交接工作,然后快马加鞭地赶回秦都咸阳,然后稳定朝中局势,扶苏作为秦始皇的长子,朝中自然会有不少跟随者,如蒙恬、蒙恬兄弟。

扶苏除了长子身份外,还是秦宗室大臣,秦宗室贵族也会支持扶苏,只要扶苏能顺利抵达咸阳,继承帝位可以说是板上钉钉。扶苏回到咸阳后的工作便是:联合支持自己的文武百官、稳定始皇病逝出现的朝局动荡、提前做好秦始皇葬礼的准备、继位称帝。

扶苏称帝后,自然要组织自己的领导班子,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对于身边的近侍之臣也会更换,因为赵高向来和扶苏不对付,而弟弟胡亥虽受父亲喜爱,但先帝已故,加上分封制已经被废除,胡亥和赵高从此便会退出历史舞台。

如果扶苏继位后、农民起义很难爆发,六国贵族不能进行复国运动

关于扶苏继位的历史会是什么样,可以通过扶苏的为人进行论证模拟。首先扶苏的为人与性格和其父秦始皇、其弟胡亥是不同的。

根据史料记载,《秦始皇本纪》:“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意思是说,丞相和大臣处理公事都是依赖秦始皇的决断,可见秦始皇是一位自以为是、过于霸道的帝王。

秦始皇在位时,百姓是惧怕心理,《秦始皇本纪》记载:“上乐以刑杀为威,天下畏罪持禄,莫敢尽忠”,因秦始皇喜欢用残酷的刑罚来确立自己的威严,天下人因此都惧怕秦始皇,可见秦始皇是比较暴虐的。

根据秦二世在位时的结果,也可看出胡亥并不是一位贤能的君主,而且比其父更加残暴,秦二世所有兄弟姐妹都惨遭杀害,被征发劳役的百姓,连饭都不管,需要自带粮食无偿工作。

但扶苏与秦始皇和秦二世几乎完全是两种人,根据史料记载“百姓多闻其贤”,扶苏为人宽厚仁慈,连百姓都多有听闻扶苏的贤能,那么扶苏作为秦朝的统治者,其结果自然和秦始皇与秦二世的统治是不同的。

我们也知道,秦朝是在农民起义下被推翻的,那么扶苏继位后,秦朝还会爆发农民起义吗?紫陌认为是不会,秦朝之所以爆发农民起义,是因为秦二世实行残暴的统治,导致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

在《史记·李斯列传》中记载:“法令诛罚日益刻深,群臣人人自危,欲畔者众。”意思是说秦二世时,秦朝的法令刑罚越来越残酷,群臣和百姓已经到了人人自危的地步,想反秦的人也越来越多。

百姓心中是讨厌秦二世的,百姓反秦是秦二世自作自受,但如果换作是扶苏,结果完全是另一种结果,首先扶苏在百姓心中享有盛名,陈胜在起义时都说,很多百姓都说公子扶苏很贤明。

在秦始皇坑杀触犯法禁的四百六十多人时,扶苏就曾直言劝谏,希望其父明察此事。理由是:天下刚平定不久,边疆的百姓尚未安抚,用严厉的刑罚惩治效法孔子儒生们,容易造成天下动乱。

以扶苏曾劝谏秦始皇的理由,便能看出扶苏为人宽仁、贤明、有政治远见等优点。得出来的结论便是,公子扶苏很得到民心,也不残暴,能想到利弊,那么在扶苏的统治下,百姓几乎不可能造反,且会比秦二世在位时,生活的更加幸福。

紫陌认为,如果扶苏继位称帝,陈胜、吴广不会起义反秦,陈胜、吴广之所以起义反秦,主要原因是因为“失期,法皆斩”,以扶苏宽仁的性格,秦朝的严酷的律法只会逐渐改善,因严酷律法产生的不利事件会大幅减少,甚至很难发生。

百姓心中是希望扶苏称帝的,这便是民心,即便有零星的起义,也难以对秦朝构成威胁。百姓好不容易迎来和平的生活,能吃饱喝足的情况下,谁还参加起义,没有百姓的支持,六国贵族便无法进行复国运动。

即便有复国运动,扶苏也能派兵镇压,扶苏继位,意味着蒙恬、蒙毅不会遇害,众多的兄弟姐妹和忠心于秦朝的文武大臣也不会被胡亥陷害,如左丞相李斯、右丞相冯去疾、将军冯劫等人。

扶苏拥有精兵强将,众多中流砥柱的大臣支持,六国贵族拿什么和扶苏对抗呢?有贤明的扶苏在,南方的赵佗估计也不会脱离秦朝,自立为王。即便没有赵佗的支持,扶苏也拥有数十万的强大秦军。

蒙恬、蒙毅出生将门世家,其家族三代为秦将(爷爷蒙骜、父亲蒙武),兄弟二人可以说自幼习武、熟读兵书,蒙恬又曾和王翦一起攻打过楚国,有大规模作战经验。如果六国贵族图谋复国,相信一有苗头就会被镇压了。

并且以扶苏的宽仁和贤明,六国贵族可能会是另一番想法,如电视剧《神话》中,项梁、项羽叔侄二人遇见扶苏后,复国的心态便出现了改变。而刘邦也不会遇见机遇,只能老老实实地为扶苏打工。

扶苏继位,秦朝逐渐步入盛世

扶苏继位的情况下,秦朝会安稳的过渡政权,之后便会进入稳定的发展阶段,为之后的盛世奠定基础、如果扶苏能像高祖父秦昭襄王那般长寿,秦朝更可能在扶苏在位时便会步入盛世。

根据推算,扶苏在公元210年,年龄大约在30岁左右(根据秦始皇49岁病逝的年龄,加上男子大约在16岁左右具有生育能力的条件加以推算)。如果扶苏在位20年,秦朝在扶苏发展下,会逐渐强盛,向盛世前进。

如果扶苏在位50年,即便是熬,也将刘邦和项羽熬死,六国旧贵族也逐渐离世,覆灭秦朝的想法更加难以实现,秦朝变得更加稳定。

扶苏未继位前,属于旁观者清,对秦朝存在的问题要比秦始皇有着更深的认知的。在扶苏还是公子身份时,就具有政治远见,如果扶苏成为秦朝的皇帝,扶苏便能改善秦朝存在的各种危机,最终改变秦朝的现状。

扶苏对于秦始皇惩处460余人,都会担心天下动乱,相信对于征发数百万的民夫修建长城、皇陵、阿房宫等大型工事,则会更加反感,结果便是服劳役的人数会大大减少,不会出现“天下苦秦久也”的情况。

扶苏很大可能会与民休养生息,减轻百姓赋税、采取能安抚百姓、安定社会的一系列措施,逐渐让六国百姓忘却仇恨,从心中接受新生的秦朝,接纳大一统的政治格局。

秦朝在经过扶苏的治理、时间的沉淀,不出昏君的情况下,秦朝必将迎来盛世,秦朝国内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百姓富足、对外军事强大、和中原之外的各国建立联系,呈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如果扶苏继位,秦始皇病逝后的历史必将会改写,秦朝之后的汉朝很可能不会存在,直接将历史进程带入另一条主线,列强不敢觊觎华夏,华夏迎来恢弘篇章,最终进入盛世中华。

结语:

扶苏之死其实源于秦始皇,若其父没有将扶苏发配到上郡监军,何以能给赵高机会迫害。扶苏作为始皇长子,宗室大臣,在秦始皇巡游天下之际,完全可以在咸阳和文武大臣一起监国,有众多的宗室大臣支持,岂能看着赵高赐死扶苏!

但扶苏为人宽仁,一生都忠于秦朝、忠于百姓,即便在赐死时,有反叛的能力,也因忠孝耿直,选择相信诏书而自杀,可能对作为现代人的我们来说,认为扶苏情商低,或者可以说是傻,但怎能以现代人的想法来衡量古人呢?

扶苏最终被奸臣迫害,忍不住让人感到惋惜!

大家对扶苏有何看法?认为扶苏如果继位后,历史会有哪些改变?欢迎在评论区留言互动。

文/历史紫陌阁

谢谢大家的关注和点赞,谢谢大家的支持。

本文声明原创,文中配图来源网络,侵删。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dLnwKd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