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答疑 / 苏秦和张仪的死是否都有得善终?

苏秦和张仪的死是否都有得善终?

苏秦被五马分尸,张仪却能寿终正寝,是因为张仪不仅算计对手,还算计了君王!

战国时期,曾经有那么一批人,他们凭着一张利嘴,不费一兵一卒便能攻城略地,舌头是他们最具杀伤力的武器,世人将他们称为纵横家,而苏秦和张仪就是纵横家的杰出代表。

苏秦纵横捭阖,组成六国联盟,佩戴六国相印,使得秦国十五年不敢出函谷关;张仪两次戏诈楚王,割裂齐楚联盟,帮助秦国开疆拓土。

他们都师从鬼谷子,学成下山后周游列国,搅动各国风云。他们深谙政治形势,善于玩弄权术,将各国诸侯玩弄于股掌之间。

那么,苏秦官至六国宰相,为何落得五马分尸的下场?张仪效忠秦国,为何却在魏国寿终正寝?这一切,都要从他们师从鬼谷子说起。

01

苏秦入燕

苏秦是洛阳人,师从鬼谷子,学的是游说学。出师之后,苏秦一直想凭着自己的才华,做出一番事业来。可惜,苏秦自以为是天选之子,却不想背靠着鬼谷子,却遭到了各国的嫌弃。

这一日,周游列国的苏秦风尘仆仆地回到故乡,衣衫褴褛,两手空空。离家时带走的盘缠和唯一可以装点门面的锦衣华服都被他典当了。

回到家的苏秦当即受到了家人的冷落,大家各忙各的,谁都没有搭理他。据《战国策》记载:

苏秦归至家,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其言。

此时的苏秦有些许的后悔,他想,若是当初能听父母的话,做个普通人,也许生活就不会如此困顿。可他又着实是不甘心,他潜心求学,就是为了能出人头地,怎能轻言放弃呢?

苏秦对自己之前的人生进行了一番反思,为了能尽快找到第一桶金,不再让家人看不起,苏秦从家里找出了西周姜子牙留世的谋略之书《阴符》,开始闭门苦读。

这一年的时间里,苏秦潜心揣摩,不分昼夜地学习,时间久了自然有些困顿倦怠,但是,苏秦是个狠人,对自己也有着一股执著的狠劲。

为了消除读书带来的疲惫,他拿起桌上一把锋利的桌子,朝着自己就刺了下去,钻心的疼痛立马让他头脑清明,精神百倍。

这便是“锥刺股”的来历。

苏秦深知天下之势必有一争,但凡堂堂七尺男儿皆有争心,这是他的机会,他必须要牢牢抓住,所以,他绝不容许自己如此浑噩度日。

凭着自己这股执着认真的狠劲,苏秦终于将《阴符》这本书吃透了。此时的他,犹如隐世的高手,仿佛执一子便能定乾坤,他觉得,是时候要再去游说列国了。

可是,苏秦却为去哪国而犯了愁!

俗话说,良禽择木而栖,贤臣择主而事,一番思量之后,苏秦放弃了西方大国秦和东方大国齐,而是选择北上,来到了弱小的燕国。

当时的燕国,刚刚经历了“子之之乱”

公元前316年,日益年迈的燕王哙姬平的太子之位废除,并禅位于国相子之子之坐上国君之位后,执掌朝政三年,引得燕国大乱,百姓惶惶不可终日。

前太子姬平不服本来唾手可得的王位白白给了子之,于是与燕国将军市被密谋,起兵攻打子之。为平息内乱,子之以平叛为由,出兵迎战,一时间两军厮杀,血流成河。

奋战数日后,将军市被被擒斩杀于闹市口,前太子姬平则逃往了无终山,其余庶弟公子则流亡于韩国。

据《史记·燕召公世家》记载:

因搆难数月,死者数万,众人恫恐,百姓离志。

南邻的齐国听说燕国大乱,于是趁虚而入。齐宣王匡章为将,发兵攻打燕国。燕国百姓早已对子之恨之入骨,对齐国的进攻不仅不抵抗,还大开城门,夹道欢迎。

仅仅五十天的时间,齐国就占领了燕国全境。燕王哙见大势已去,自缢身亡,子之被齐军擒获后押到了齐国处以醢(hǎi)刑

齐国进城后完全没有退兵的想法,反而变本加厉地“毁其宗庙,迁其重器”,还侵占了燕国的十座城池,导致燕国几乎灭国。

赵国的赵武灵王不愿燕国就此被灭,见燕国此刻无王,于是将流亡在韩国的公子职护送回燕国登基,保住了燕国的王位,不然燕国就可能从战国的地图上被抹去。

燕昭王登基后,齐国趁虚而入,侵占城池的血海深仇始终萦绕在他心头,他无时无刻不想报仇,但是,燕国太弱,根本无法与齐国对抗。

为了振兴伤痕累累的燕国,他广发求贤令,招贤纳士,筑起黄金台,以示对人才的尊重和关爱。一时间,天下贤士纷至沓来,苏秦就是其中一个。

苏秦面见燕昭王时,便主动请缨,愿意出使齐国,为燕国拿回被侵占的城池。于是,燕昭王当即封苏秦为燕使,即刻出使齐国。

就这样,苏秦带着出使队伍浩浩荡荡地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面见齐王时,苏秦先是对齐王拿下燕国十座城表达了恭贺之情,然后又对齐王表示了哀悼,齐王听罢登时大怒。

苏秦却不以为意地说道:“大王,饥饿的人不吃东西会死,吃了有毒的东西也会死,齐国就是这个饥饿的人,而燕国的十座城便是那有毒的食物。”

齐湣王闻言疑惑道:“先生此话怎讲?”

苏秦知齐湣王已经入套,便说道:“燕国与秦国乃姻亲,秦国以公主至尊下嫁燕国,两国修好,难道您就不怕秦国问罪吗?”

齐湣王闻言,心下开始思量。

苏秦便继续说道:“您将这十座城池占了,就等于将燕国推向了秦国,若是您将燕国的这十座城池还给燕国,燕王会感激大王,秦国也会领您这份情的,你会获得更大的威望。”

齐湣王思虑再三,觉得苏秦说得有理,况且,他也不想与秦国为敌,于是大手一挥,将费尽心血得来的十座城池还给了燕国。

苏秦轻描淡写的几句话,不费一兵一卒就说服了齐王拿回了燕国的十座城池。既展现了自己非凡的才能,也初步赢得了燕王的信任。

于是,苏秦又开始鼓动燕昭王伐齐,可燕昭王还是以燕国国力太弱,不是齐国的对手为由,拒绝了苏秦的建议。

而更深层次的原因是,齐王对苏秦还抱有怀疑,他担心苏秦是齐国派来的间谍。

燕昭王的担心也不无道理,当年,齐国举五都之兵进犯燕国,将士的鲜血染红了燕国的国都。齐国如此费尽心力得到的城池,怎会如此轻易地被苏秦讨了回来。

秦昭王对苏秦的怀疑已经百转千回了,此时的苏秦还一心只想说服燕昭王伐齐,他无论如何也不会想到,他费尽唇舌替燕国拿回这十座城池,居然引得燕昭王的怀疑。

当苏秦得知了燕王的想法后,他决定,要么说服燕王伐齐以示清白,要么就只能辞职,回老家东山再起。

02

死间齐国

这一日,燕国王宫的大殿之上,燕昭王再次召见了苏秦,可苏秦开口便是向燕王请辞,并直言,他是进取之臣,不事无为之主。燕王见苏秦大步就要离开,挽留了苏秦。

“苏先生,寡人却有伐齐之心,可也着实担心,燕国再也经不起风风风雨雨了。”

苏秦见状,反问道:“大王可听说过乌获?”

秦昭王回道:“寡人当然听过,当年乌获举鼎,勇冠诸国。”

苏秦点了点头说道:“大王说得没错,如今,齐国就是那举鼎的乌获。当乌获老了时,力量就没了,一个小女孩就能将他打败,为今之计,我们是要想办法将齐国变成年老的乌获。”

据《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记载:

客谓燕王曰:”齐南破楚,西屈秦,用韩、魏之兵,燕、赵之众,犹鞭策也。使齐北面伐燕,即虽五燕不能当。王何不阴出使,散游士,顿齐兵,弊其众,使世世无患。”

苏秦的计策便是由他去齐国做间谍,让齐国的军队陷入困境,让齐国的百姓疲惫不堪,如此就能削弱齐国的国力,趁机壮大燕国,使燕国世代无忧。

苏秦深知,单靠燕国的力量是无法抗衡国力强盛的齐国的,他只能借刀杀人。就好比,在一群饥饿的猛兽中扔上一只猎物,最先抢到猎物的猛兽就会成为其余猛兽攻击的对象。

苏秦就是要用有足够诱惑力的猎物,让齐国丢掉戒心,义无反顾地扑上去,到时候,齐国便会成为其他诸侯国猎杀的对象。

不久之后,苏秦就带着由150辆马车组成的车队和无数金银珠宝浩浩荡荡地离开了燕国,来到了齐国都城临淄,被齐湣王封为客卿

面见齐湣王时,苏秦便向齐湣王献上了伐宋的计划。

据《战国策·燕二·客谓燕王》记载:

且夫宋,中国膏腴之地,邻民之所处也。与其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伐之,名则义,实则利,王何为弗为?

苏秦之所以要说服齐湣王将对外扩张的目标定位宋国,是因为在地理位置上,齐国西邻赵国,北接燕国,西南与鲁国、宋国邻近。

自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以来,赵国国力蒸蒸日上,齐国发兵攻打讨不到半点便宜,所以,对外扩张的目标只能是北上进攻燕国,或者南下进犯宋国。

苏秦既然要保护燕国,那便只能将宋国这块肥肉递到了齐湣王的嘴边。

当时的宋国是天下交通往来的中心国家,贸易十分发达。尤其是宋国的国都定陶,是战国时期最繁荣的商业城市,光每年的税收就让各国诸侯垂涎三尺。

所以,苏秦让齐湣王明白了,何为得百里于燕,不如得十里于宋。于此同时,苏秦还许诺,若是齐国南下攻宋,燕国愿意出兵两万,协助齐军一起伐宋。

苏秦见齐王已经动了心,便更加卖力地劝说道:“如果大王拿下了宋国,西面可以威胁魏国,北面可以威逼赵国,南面可以影响楚国,到那时我齐国国重民尊,何愁不能称霸天下!”

齐湣王闻言,不再犹豫:“苏先生的想法真是与寡人不谋而合,寡人早就看宋王不顺眼了,他屠戮百姓,还将各国诸侯的塑像放在茅厕之中,人人得而诛之。”

公元前288年,齐国出兵攻打宋国,同时,燕国也兑现承诺派出了两万士兵随同齐军作战。正所谓利令智昏,齐湣王只想着宋国的肥沃土地,却忘了盯着宋国这块肥肉的却不止齐国。

没过多久,齐国伐宋的举动就引来了秦国的不满,齐湣王见惹怒了强秦,顿时陷入了恐慌,他慌忙求助于苏秦。

此刻的苏秦真等着齐王上钩,于是向齐王建议,联合各国抵制强秦,并向齐王承诺定能说服各国诸侯。

公元前287年,苏秦凭着他的三寸之舌,成功凝聚了五国的力量,组建成伐秦同盟,消息传回齐国,齐湣王大喜过望。

此时的苏秦,已然到达了他事业的巅峰,但是,他并不开心,因为他担心若是五国谋秦的计划真的成功了,齐国的国力就会大增,这与他弱齐强燕的意图背道而驰。

为了完成他的间谍任务,苏秦在促进五国谋秦计划的同时,开始挑拨其他四国与齐国的关系为了能缓和与四国的关系,齐湣王暂停了第二次伐宋的计划,但是齐湣王仍贼心不死。

为了能尽早拿下宋国,齐湣王接受了苏秦的建议,与秦国秘密交换条件,可任由秦国攻取魏国的安邑,齐国绝不插手。

此时的齐湣王早已沉浸在五国霸主的美梦中不可自拔,贪婪让他做出了一个又一个的错误决策,最终将他与齐国推向万劫不复之地。

公元前286年,齐湣王以牺牲了同盟国魏国的利益为代价,笼络住了秦国,发动了第三次伐宋战争,这次,齐国一举灭掉了宋国。

齐国继承了宋国的大部分资源,国力更加强盛了。宋国灭亡的消息传到了其他四国,各个诸侯再也坐不住了,齐国背信弃义,如今又国力大增,已然成了列国的眼中钉肉中刺。

公元前284年,当五国的军队浩浩荡荡地杀向齐国国都的时候,齐湣王才如梦初醒。他终于明白,这一切的祸根都是苏秦

可是,等齐湣王想明白一切的时候,五国的军队已经杀到了齐国国都的门口,为了泄愤,齐湣王将苏秦杀死,尸体被五马分尸示众。

然而,苏秦的死并不能抵挡五国的铁蹄,在燕国大将乐毅的带领下,燕国士兵冲锋陷阵,接连拿下齐国七十多座城池,差点将齐国灭国,一雪当年齐国进犯燕国之耻。

燕国终是完成了伐齐的心愿,苏秦虽然身死,但是他的谋划无疑是成功的。

03

张仪入秦

公元前329年,楚国君主楚威王去世,其子熊槐继位,史称楚怀王。此时的楚国经过了吴起的变法,国力日渐强盛,成为了南方的霸主。

当时,刚从鬼谷下山的张仪便看中了楚国的实力,便决定去楚国成就一番事业。张仪将楚国的形势和未来的发展写成了一篇策论,想呈给楚怀王

然而,楚怀王并非一位明君,他贪杯好色,不理朝政,对张仪这等无名之辈更是嗤之以鼻。张仪的事业还未跨出第一步,就受到了阻碍,回到家中后,他整日长吁短叹。

日子一天天过去,张仪空怀一身本领却无处施展,没有收入来源,日子渐渐潦倒起来,甚至到了无米下锅的地步。

为了贴补家用,张仪只能退而求其次,去了楚国令尹的府上充当门客。

一日,令尹在府中大摆宴席,宴请自己的门客。席间,他将自己珍藏多年的一块玉璧拿了出来,给众人欣赏。谁知,宴席上人多手杂,不一会玉璧便消失无踪了。

令尹见状,勃然大怒,下令彻查所有门客。正当此时,有人向令尹打小报告,怀疑张仪就是那个偷玉璧的小偷。

尝从楚相饮,已而楚相亡璧,门下意张仪,曰:“仪贫无行,必此盗相君之璧。”共执张仪,掠笞数百,不服,醳之。

众门客觉得,张仪家中贫困,见到了价值连城的玉璧定是起了歹心,所以偷盗了玉璧。令尹闻言,直接将张仪捆了起来,严刑拷打,无奈张仪誓死不认,令尹只得将他放了。

回家后,在妻子的悉心照料下,张仪的伤势渐渐好转。但是,经受了这番屈辱,他觉得与其留在楚国继续卑微地活着,不如另觅新主。

当时,各诸侯国之间战争不断,势同水火,不管投靠哪国,都攸关性命。张仪思来想去,最终还是决定去投奔秦国。

而此时的秦国,经过商鞅的变法,国力逐渐强盛,成为七雄中最为强大的国家。秦孝公去世后,太子嬴驷继位,史称秦惠文王。

秦惠文王十分爱惜人才,听说张仪是鬼谷子的徒弟,连忙将人请进宫。凭借游说之术为秦王分析了当前的形势,指出了秦国曾经错失的良机,还给秦王规划了一个宏大的蓝图。

但是,对于张仪的游说,秦王还是有顾虑的。他担心,若是其他诸侯国结盟,秦国未必是他们的对手。

这时,张仪便将自己早已准备好的计划和盘托出:“大王,我们可以先拉拢各诸侯国向秦国靠拢,然后再各个击破,是谓连横。”

张仪的连横策略与秦王的想法不谋而合。为了笼络住张仪,秦王将他封为客卿,亲自为他开府,更是对张仪的计划无条件的支持。

但是,秦王对张仪的宠信让另一个人嫉妒地红了眼,这个人就是秦国大良造公孙衍。他在秦国浸营多年,理应是占据上风的,却屡次在张仪这里碰钉子,因此记恨上了张仪。

当时,秦国最大的障碍当属齐、楚两国,想要攻灭它们就必须先拿下魏国。魏国西邻秦国,东接齐国,东南方向又是楚国,若是秦国能夺取魏国,便能进可攻退可守。

因此,张仪决定先劝说秦王拿下魏国。

这一日,张仪向秦王献策,希望秦王能派兵攻打魏国。可秦王却认为,魏国虽然大不如前,可依照秦国如今的实力,攻下魏国也绝非易事。

张仪见秦王犹豫,便向秦王谏言,将公子繇送到魏国做质子。一旁的公孙衍听罢张仪的建议后,厉声拒绝道:“秦国怎能臣服于魏国,公子繇入魏为质,秦国必会受魏国牵制。”

秦王听罢,也觉得公孙衍说得有理,公子繇一旦到了魏国,不说其地位发生了改变。若是两国关系决裂,兵戈四起,公子繇的性命都将不保,他不能用自己的儿子冒险。

可是,张仪还是不肯放弃,一再劝说秦王,欲成就霸业,必先有所舍弃。张仪的话让公孙衍再也坐不住了,他直指张仪本就是魏国人,定是魏国派来的奸细,居心叵测。

张仪也不甘示弱,讽刺公孙衍挑拨离间,是小人行径。可此时的秦王却陷入了两难,一方面他不想牺牲自己的儿子,而另一方便他也不想放弃这称霸中原的大好机会。

权衡利弊之后,秦王终于应允了张仪的“质子外交”策略。可是,张仪在得到秦王的支持后,并未立刻将公子繇送入魏国,而是请求秦王派遣军队,攻打魏国的蒲阳。

秦惠王十年,使公子华与张仪围蒲阳,降之。

可令人没想到的是,秦军顺利攻占蒲阳后,张仪又下令将蒲阳还给了魏国。原来,这是张仪给魏国的一个下马威,用军事震慑来警告魏国,不要对秦国轻举妄动。

公元前327年,张仪亲自护送公子繇入魏。

魏国在魏文侯时期任用李悝,是列国中首个变法图强的诸侯国,也因此成了战国早期实力最为强大的国家。可是,魏惠王继位后,贪图享乐,不思进取,使得魏国实力逐渐衰落。

而此时,秦国大举进攻蒲阳,还将公子繇送到魏国为质,魏惠王对于秦国的用意一时也猜不透,只好硬着头皮迎接张仪和公子繇的到来。

魏王宫的大殿上,张仪恭敬地朝魏王行了一礼之后,说道:“大王,张仪此次是带着秦王的旨意而来,希望能与魏国和解。”

此时的魏惠王明白,秦国若是真心想与魏国交好,便不会派兵攻打蒲阳。可如今魏国今非昔比,实在不能与秦国硬碰硬,思虑再三后,便同意与秦国和解。

张仪见魏王的态度缓和了,于是又提出用公子繇换取河西之地,等结成联盟后再合兵讨伐其他诸侯国,如此,魏国去的土地只会比河西之地更多。

面对土地资源的诱惑,魏王思虑片刻后便答应了,决定将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都献给了秦国。

仪因说魏王曰:“秦王之遇魏甚厚,魏不可以无礼。”魏因入上郡、少梁,谢秦惠王。

张仪用蒲阳换得上郡十五县和河西重镇少梁,兵不血刃地帮秦国夺回了河西之地,为秦国统一六国打开了第一个窗口。

张仪带着河西之地回到秦国后,秦王大喜过望,随即将张仪提拔为国相,分走了大良造公孙衍的大部分权力,使得大良造从此成为纯粹的武职。

自从张仪来了秦国后,秦王不仅冷落了公孙衍,更是将他手中的权力分走,这让他很不甘心。因此,他常常与张仪作对,想要将他赶出秦国。

当时,魏惠王以为将河西之地割让给秦国之后便可相安无事,可谁知,张仪回到秦国后便翻脸不认人,继续派兵攻打魏国,魏惠王如何能咽下这口气。

为了能兵不血刃地扭转局面,他派遣使者带着重金找到了公孙衍,想要笼络他,在秦国制造内乱,战事便可有所转机。

此时的公孙衍正在为如何对付张仪而昼夜难眠,见魏王抛来了橄榄枝,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随后便入宫劝说秦王,趁两国交好之际,不要再攻打魏国,转而攻打别的诸侯国。

可张仪却认为,如今魏国四面受敌,此时正是伐魏的良机。况且魏国根基深厚,若是等它恢复实力,到时候再举兵来攻,秦国未必能讨到好。

最终,秦王采纳了张仪的建议,决定继续攻打魏国。公孙衍见秦王对自己不再信任,有了另觅新主的打算,最后于一天深夜,悄悄离开了咸阳。

公孙衍离开秦国后,张仪顺理成章地替代了公孙衍的位置,从一介布衣寒士一跃成为秦王眼前的红人,正式进入了秦国的政治中心。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王效仿山东六国,在咸阳举行了称王仪式,成为秦国历史上第一位君王。而张仪也凭借自己的才华,深得秦惠文王的信任,确立了自己在秦国的政治地位。

04

入魏为相

公元前322年,在秦国平步青云的张仪突然辞去了国相之位,举家迁回了魏国,并第一时间请见了魏王。

其实,张仪来到魏国的时候,正是魏惠王焦头烂额之际。

一年前,魏、韩、赵、燕、中山等五国组成了合纵联盟,约定共同抵抗秦、齐、楚等大国。同年,楚国率军进攻魏国,魏军大败,这让魏王对公孙衍提出的合纵策略产生了质疑。

此时的张仪看出了魏王犹疑,适时地献上了连横策略

张仪认为,魏国位于中原腹地,紧邻多个诸侯国,且地势平坦,没有倚仗,向来是兵家必争之地。与其让各国都来分一杯羹,不如跟随强大的国家。

如今,魏国西邻秦国,又扼住了秦国通往中原的要道,若是与秦国主动交好,秦国必定不会主动来攻,其他诸侯国也会慑于秦国的实力,有所忌惮。

可是,此时的魏惠王对张仪的忠心还有所怀疑,所以并未采纳张仪“事秦”的策略。但是,为了笼络住人才,魏王还是给了张仪相国之位。

三年,韩、魏太子来朝。张仪相魏。

然而,事实正如张仪预料的那样,这一年里,秦国不断派兵攻打魏国,并夺取了曲沃等地。经过此事后,魏王慢慢对张仪有了信任,开始奉行事秦的策略。

可是,张仪的策略却遭到了公孙衍的强烈反对。公孙衍认为,如今五国合纵同盟已经形成,趁此时机应该联合各诸侯国兵力,想齐国宣战,以此夺取更多的土地。

而张仪却坚决反对,他认为,二十年前,马陵之战,魏国派出大将庞涓,倾一国精锐之师攻打齐国,齐国军师孙膑于马陵设伏,歼灭魏军十余万人,大将庞涓也自杀于此。

马陵之战之前,齐、魏实力相当,尚且兵败。如今,齐国实力日渐强盛,而魏国却处处受制于秦国,若是此时与齐国交战,无异于玩火自焚。

面对张仪和公孙衍的争执,魏王虽然认同张仪的观点,可是向齐国的复仇之心还是占据了上风。于是,他采纳了公孙衍的建议,出兵伐齐

犀首以梁为齐战于承匡而不胜。张仪谓梁王不用臣言以危国。梁王因相仪,仪以秦、梁之齐合横秦。

齐、魏两国在承匡交战,魏国再次兵败而归,此时的魏王才深感后悔,不该听公孙衍的建议,可惜悔之晚矣。

此时,张仪又向魏王献策,让魏国与齐、秦这一东一西的两个强国交好,魏国便可借势而上。魏王为了平息齐国的怒火,采纳了张仪的策略,并派遣张仪出使齐国。

其实,张仪促使齐、魏交好,是害怕齐国攻灭魏国后,没有了魏国的缓冲,齐国将直接与秦国对垒,到时候,整个中原的形势将更加难以掌控。

所以,张仪出使齐国本质上是为秦国减少危机。而另一边,公孙衍因承匡之战大败而失去了魏王的信任,权力也被慢慢架空,为了泄愤,他决心在张仪出使齐国的时候报复他。

当时,张仪出使齐国必须经过卫国,于是,公孙衍提前赶到卫国,摆了一桌酒席邀请张仪,假意向张仪赔罪。席间,两人把酒言欢,张仪见公孙衍认错态度诚恳,便原谅了他。

两人握手言和后,公孙衍没有立刻返回魏国,还是执意将张仪送到嗯咯齐国边境离别时。公孙衍对张仪依依不舍,寒暄了很久才离去。

而他们这幅兄弟情深的画面被前来迎接的齐国大臣看在眼里,并将此事如实地禀告给了齐威王,使得齐威王对张仪的信任大打折扣。

张仪来到齐国国都临淄后,第一时间请见了齐王,张仪向齐王表达了魏王想与齐国连横的愿望,希望齐国能与魏国交好。

齐王闻言却厉声质问道:“你可知公孙衍游说各国组成合纵联盟,三番五次怂恿魏王攻打齐国,而你张仪与那公孙衍兄弟情深,分明就是一丘之貉,此番前来能安什么好心!”

齐王说罢,也不听张仪的解释,直接将他赶出了齐王宫。

张仪自游说各国以来鲜有败绩,此次却败在了公孙衍的手上。被赶出齐王宫的那刻,他才如梦初醒,这是公孙衍一早就设好的局。

然而,游说齐国的失败并未影响张仪在魏国的地位,他依然推行“事秦”的策略,让魏国和秦国很快就建立了良好的外交关系。

公元前318年,秦国想要攻打齐国,魏王乐见其成,张仪便趁机劝说魏王,借道给秦国,让秦国从魏国穿过去攻打齐国,不仅能报齐国之仇,还能巩固与秦国的关系,魏王欣然同意。

可是,在这场战争中,秦国大败,这让魏王意识到,秦国可能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强大。加之魏惠王已经病逝,新君魏襄王在公孙衍的鼓动下,对张仪也不再信任。

张仪眼见自己在魏国再也无法施展,于是向魏襄王请辞,魏襄王也未挽留。离开魏国时,张仪走得很黯然,可是当他到达秦国时,秦惠文王为他举行了盛大的欢迎仪式。

原来这一切,不过是四年前策划的一场阴谋罢了。

当年,张仪认为魏国的军事位置至关重要,魏王周旋于各国之间,最易动摇。他若是能去魏国当上相国,定能劝说魏王事秦,到时候魏王得了秦国的好处后,各国定会争相效仿。

欲立魏先事秦,而诸侯效之。

可是,张仪在魏国苦心经营了四年,却没有成功,这让他有些挫败。可是这并未影响秦惠文王对他的信任,他依旧将张仪封为相国。

05

张仪诈楚

公元前313年,齐国助楚国攻打秦国,夺取了曲沃。齐楚联盟让秦惠文王感受到了巨大的危机。于是,他想要出兵攻打齐国,但是又怕楚国出兵援齐。

于是,他召张仪前来商量对策,张仪便主动向秦王请旨,出使楚国游说楚王,割裂齐楚联盟,秦王欣然应允。

楚怀王得知秦国国相张仪前来出使的消息后,亲自到郊外迎接,并将他迎进了楚王宫,言语间透着疏离和防备。

张仪见楚怀王如此态度,便直截了当地表明了来意,希望楚国能与秦国结盟,作为报答,秦国愿送上美女和商於六百里土地

这块地位于秦楚交界,本是楚国的土地,后来被秦国占领,这成了楚怀王心里的一根刺,时时也不能忘记。如今,张仪竟主动提出归还土地,他怎能不心动。

可是,这块土地也不是白拿,张仪的条件是,楚国必须和齐国断交。

当时,齐、楚、秦是三大强国,秦在西,齐在东,楚在南,秦国和齐国一直都不对付,因此楚国就成了两国之间互相争夺的对象,而楚国惧怕秦国的强大,于是与齐国结盟。

但是,齐国与楚国之间的关系并不稳固,张仪也是看出了这点,于是拿商於六百里土地作为诱饵,诱惑楚怀王与秦国结盟。

楚怀王思虑再三,觉得与秦国结盟也不吃亏,还能削弱齐国的力量,于是答应了张仪的请求。但是,他也知道,口说无凭,还是要等拿到了土地,才能与齐国断交。

于是,楚怀王与张仪商议之后,派遣使者逢侯丑跟随张仪回秦国拿回土地。在跟张仪回秦国的路上,张仪时常与逢侯丑把酒言欢,称兄道弟,将逢侯丑哄得十分高兴。

可是,当张仪的马车刚入咸阳,他就一不小心从马车上摔了下来,然后称病不出,整整三个月没有上朝。逢侯丑见不到张仪,只能自己去找秦王要土地。

可是,秦王却推脱不知,要等张仪身体好了,亲自来说。逢侯丑见状,只得修书一封,将情况如实地报告给了楚怀王。楚怀王以为秦国有所顾忌,于是派遣使者到齐国大骂齐王。

齐王当场与楚国翻脸断交,并且立刻派遣使者到秦国提出要与秦国结盟。张仪听闻消息后,身上的伤马上就好了,主动找到了逢侯丑,给了他六里土地带回楚国。

逢侯丑一听是六里土地,十分诧异,明明是六百里,怎么就成六里了。可是张仪却坚持说,当初定好的就是六里土地,他不过是个臣子,怎么能定六百里土地的去留呢。

事到如今,逢侯丑才意识到这是张仪设下的一个骗局,没有拿到土地,他只能悻悻地离开秦国,将事情报告给了楚怀王。

楚怀王见张仪戏耍自己,怒不可遏,为了找回颜面,他发兵进攻秦国。秦军在丹阳与楚军决战,最终楚军大败,彻底失去了对汉中地区的掌控权,八万将士也因此丧命。

汉中是楚国西边的门户,战略地位非常重要。自汉中地区被秦国夺取后,楚国损失惨重,国力逐渐衰退,因此,楚怀王将张仪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欲除之而后快。

公元前311年,被张仪设计而断交的齐楚两国有了缓和的趋势,准备再次结盟。而此时,秦国希望用一块地与楚国交换黔中地区,楚怀王终于等到了报仇的机会。

他向秦王提出,只要将张仪交给他,黔中地区便可双手奉上。秦王得知消息后,想让张仪出使楚国,却也碍于情分,不好意思开口,正在犹豫之际,张仪主动提出去楚国走一趟。

张仪再次踏上了入楚的道路,不同于之前受到的礼遇,楚怀王这次早已做好了准备,磨刀霍霍,等张仪一到便将他关押了起来。

他要选个好时辰,在太庙前杀了张仪,来祭奠楚国八万将士的亡魂。

张仪深知此番出使危机重重,为了保命,他请来了好友楚国大夫靳尚,想通过他传话给楚怀王的宠妾郑袖,希望她能劝说楚怀王放了自己。

这一日深夜,郑袖的寝宫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此人正是楚国大夫靳尚,他是来替张仪传话的。他告诉郑袖,秦国将用六个县和美女来赎回张仪,一旦美女入宫,郑袖定会失宠。

郑袖听信了张仪的话,当天晚上便哭闹着要出宫避祸,楚怀王见状十分奇怪,问起缘由。郑袖便哭着说:“大王,听闻您要杀了秦国的张仪。如今,您还未将黔中地区交给秦国,张仪便来了,足见秦国的诚意,可若是您将张仪杀了,秦国定不会善罢甘休,所以,您还是让我出宫避祸吧。”

本来,楚怀王一心想杀掉张仪泄愤,可是经过郑袖的提醒,他担心杀掉张仪后会引的秦军来攻,殃及楚国的百姓,于是一念之间,他又将张仪放了。

而另一边的秦国,秦惠文王病逝,等到张仪回到秦国的时候,秦武王已经继位了。秦武王向来不喜欢张仪,继位后更是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对张仪起了杀心。

而回到秦国的张仪察觉到了自己的处境,很快为自己谋划了脱身之策。

他向秦武王进言,自己几次三番离间齐楚联盟,齐王对他定是恨之入骨,他到哪个国家齐王便会攻打哪国,他劝说秦武王将他送到魏国,挑动齐王出兵攻魏。

等齐、魏两军打得不可开交之时,秦武王便可借机入侵韩国三川之地,使秦军顺利出函谷关,挥师直逼两周地界,索取天子祭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便可成就帝王霸业。

秦武王听从了张仪的建议,派出三十辆兵车将他送到了魏国。

齐王听说张仪到了魏国,果然发兵攻打魏国,魏王深感惶恐,对张仪便多有埋怨。于是,张仪派遣门客到楚国,请楚王派遣使者到齐国说和。

张仪借楚国使者的嘴,向齐王泄露了张仪到魏国的缘由,以及他与秦武王商定的计划。齐王知晓后,为了阻止秦国趁机挟天子以令诸侯,很快便退兵了。

魏王见张仪不费吹灰之力,就让齐国退兵,对张仪心生敬仰,于是再度拜张仪为国相。一年后,张仪就病逝了。

06

最后

如果说五国伐齐是一盘棋,那些各国的王侯将相,血洒疆场的各国将士,充其量都只是其中的棋子,而操盘者苏秦实在是令人胆寒。

历史上对苏秦的评价非常复杂,有人说他是奇才三寸不烂之舌,可倾城覆国,纵横捭阖间,可左右天下大势。

也有人说他是祸国殃民的小人他的人生是间谍的一生,是阴谋的一生。春秋无义战,战国尚功利,人无完人,更何况是在那样一个特殊的年代。

而张仪,毫无疑问是战国时期最成功的说客,纵然后世之人对他的行事风格多有争议,但不可否认的是,他纵横各国,鲜少有败绩。

他凭着一张利嘴,不费一兵一卒便拿回河西之地,割裂了齐楚联盟,还两次戏诈楚怀王,左右了各国之间的同盟关系。

他用权术和计谋帮助秦国取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为秦国开疆拓土,为以后的强大和统一奠定了基础,而这一切都离不开秦惠文王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秦武王继位后,为了秦国的利益想要牺牲张仪。而张仪早已未雨绸缪,为自己制定了脱身的计划,在魏国踏踏实实地过了一年,落了个寿终正寝的结局。

事实证明,张仪的聪明是当世少有的,他不仅算计了对手,也算计了君王,他将各国玩弄于鼓掌之上,皆是因为看穿了各国之间的私心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l0Eojl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