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历史 / 古代的状元对应现代是什么学历?

古代的状元对应现代是什么学历?

说到状元这个称号,相信大家都不陌生,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以名列第一者为“元”,乡试第一称解元,会试第一称会元,殿试第一称状元。状元起初称为“状头”,后来才称之为“状元”。那么,如果相较于现代的学历,古代的状元相当于现代的什么学历呢?

如果非要与之对应,古代学子饱读诗书,实际状元水平类同于我们今天的博士,榜眼类同于我们今天的硕士,探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学士。而就现今社会而言,只要有心提升自己,努力一下达到“状元、榜眼、探花”的程度也是有径可循的。

“十年寒窗苦读日,只盼金榜题名时”,一句话道尽了寒门学子十余载寒窗苦读的孜孜不倦。其实每个时代都有学历之说,而在我国古代的学历之说相对于复杂。其中,状元之后就不单单是学历这么简单了!

不同于高考制度,封建社会,朝廷想要选拔优秀人才,便会采用科举考试。科举制度是隋炀帝执政时期,为网罗天下英才开创的人才选拔制度。

“国之栋梁”就是很多时候在“科举”中出现,所以古代很看重“科举”,一旦高中直接进入国家饭碗系列。

科举制度很像我们现代的高考:有全国统一卷,也有地方卷,不同的是现在的高考每年都举行,而科举一般是3年一次。由于最后的“状元”可以直接受到皇帝的优待,所以科举本身就特别严格,单单考试就分为童试、乡试、会试、殿试,也就这样“学历”高低就在这里产生了。

第一、幼儿园。“往来无白丁”的“白丁”就是古代没有学历的人,也就是现代我们说的“文盲”,当你读书以后,就有了“童生”这个词语,这就相当于我们现在的幼儿园级别了,刚刚入门,而童生需要考三次试:县试、府试、院试。

第二、小学初中。以前的有人员升级考试是直接在一个县里考,一般上需要连考五场,如果通过了就进入府试。府试要连考三场,如果足够优秀,那么可以选择院试。院试是每三年举行两次,考官是皇帝任命的,所以水特别深!而在这一系列的环节上,凡是通过了县试、府试的读书人才可以称为“童生”,即小学初中阶段!而这个第一名称之为“案首”。

第三、国子监是一种比较高端的学校,而我们通常在小说或者电视剧看到的那种皇亲贵族学校,专门招收阿玛公主、富家之女的学校,这种称之为“监生”,他们直接就是小学水平,基本起步比较大!当然,国子监可以一直到大学毕业,因为他们都是不同等级的人,或者说天生的优秀者。

第四、高中。古代的高中就是“生元”,是府试通过以后的身份,他们接下来就可以开始省级的考试了,所以目标就更加大了!这种人也叫作“秀才”,秀才有很多特别突出的优异者,这一类人会直接挑选到国子监继续深造,所以出现了贡生、附生等等,类似于我们现在的“中专”或者“大专”。

第五、大学。“赶考”一词就从这里开始!这一阶段叫“乡试”,我们现代叫做“高考”,顾名思义就是高中升大学,在古代这个考试是在省城里面考,考过了就是传说中的“举人”,而全省第一就叫做“解元”!这个考试是不单纯的,因为只要考过了就有机会做官,类似于现代的的事业编和公务员考试,所以中了“举人”是真正的风光万里!

第六、大学考试。大学读完可以继续上升,需要一个更高级的考试,那就是“会试”,这就是“进京赶考”,是真正有机会做大官的途径!只要成绩优异的都叫做“贡士”,第一名称之为“会元”,会试合格的,一个月以后就可以见到皇帝,一般上都是皇帝亲自面见,然后参加“殿试”,也是科举的最后一轮。能成为贡士,那么就相当于现在的硕士水平了!

第七、博士。在殿试上前三名分别叫做状元、榜眼、探花,三名以后的若干名额又可以称为“传胪”。有些人在乡试、会试、殿试中都是第一名,那么就是传说中的“连中三元”。

那么有博士后吗?自然是有,那就是“国士无双”,一般上这类人很少见呢,这类人不单单四书五经烂于胸,更重要的是军事政治和处事才能都是顶尖的,一般上皇帝特别看好!

《琵琶记》:“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古代许多读书人正是想通过寒窗苦读来博取自己的前途,改变自己的命运,达到光宗耀祖的目的。所以“一举成名”是古代读书人通过科举考试而鱼跃龙门的真实写照。

殿试后的考生是肯定是当官的,至少也会在“翰林院”中作为储备干部。当然也会出现各种院士、教授、祭酒、司业、助教等等职位!那么什么是祭酒呢?就是现代的大学校长?而司业呢?就是副校长!他们统领天下学子,为朝廷继续开拓“国之栋梁”。

总之,对于古代的状元,跟现在的学历其实是没什么可比性的,而现在所说到高考状元,其实跟古代的状元也不是一个层级,这一点一定要清楚。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v0JNbX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