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 / 散文|家乡的路,留下一代代人抹不去的足印

散文|家乡的路,留下一代代人抹不去的足印

作者:惠建武

今天下午拉女儿去看高一学考考场,出了小区地库左转,几十米距离就上了灞河东路。路两旁法桐身直叶茂,来往车道中间,又是另类绿植,黄枝绿叶,使宽阔平坦,干干净净的柏油路面不再显得生硬单调,却焕发出生机。加上灞河堤岸的花花草草,清澈的河水,鱼跃水面,鸟盘空中,行车于路上,轻松快乐,犹如画中行驶。

此时自己心情极其愉悦,思绪便也随着飞扬。自己是踏着黄土长大的,十几岁前都是踏着土路行走,村子里巷子里的路不用说都是土路了。清晰记得那年霖雨天,村子里墙倒屋塌的,可老天却有流不尽的泪水,不知是为众生的贫穷而伤心难过,还是有意让本来就贫困潦倒的百姓雪上加霜?大人们为屋漏墙湿而操心,盆盆罐罐满屋子放,整夜整夜不眨眼瞅着房顶。成月天的雨,街道已是泥泞不堪,中间人走的地方已稀泥成“河”,要是说说得有点夸张的话,那最起码也是稀泥“小溪”。娃娃们中不知是哪个怪怂想出的主意,趁着雨大街道无人,用镢头、铁锨在“小溪”中挖一连串的陷坑,二三十公分深不等,挖好流满泥浆。路人无从知晓,经过时定遭暗算,不是靴中灌满泥水就是被绊倒泥沾浑身。孩子们却躲在远处看笑话。当然了调皮的家伙也有被大人逮住的时候,在屁股上狠抽几下。他们年幼无知,记吃不记打,还以此为乐。

雨天上学,学校在村东头不远,挽起裤脚,光着脚丫,踩着泥水,那里水深泥多还专门挑那儿过,口中喊着“过河过河吃豆腐,吃狗娃他姨父”,跑向学校。碰上十几天大太阳,路上又是一层塘土,孩子们坐在土里玩,手上、脸上、浑身上下都是面面土,纯粹一个土娃娃。他们无忧无虑,贪玩恋耍本性尽显,倒会从中寻找乐趣。

可贪玩的娃娃们哪知这种条件下大人的苦难。记得很清楚,那年秋收,阴雨绵绵,父亲在前面拉着装满成十麻袋玉米棒的架子车,我和哥光着脚片在后面掀着。黄土路面已被雨水浸透,一脚下去就是一个深深的脚窝。积水的地方脚下还打滑,无论是父亲还是我们哥俩,都鼓不上充分的力气。途中经过一上坡路,父亲用力过猛,脚下一滑,人跄趴在泥水里,架子车辕也陷入泥水中。父亲双膝隔着裤子露出了血色,手也受了不轻的伤。可父辈们在这泥泞的道路上还是咬着牙齿艰难地生活着。

自己稍大些,升入了初中,离家三四里路远。每天都要踏着凹凸不平,塄塄梁梁的黄土路往返四趟。雨天,头顶一蛇皮袋子自制的三角雨衣,踩着烂泥,照样每日两个来回。雨天路滑难行,早上会提前半小时几十分钟出发。路上经常碰到种菜的乡亲们,让自行车骑着人,一手还要和媳妇抬着百十多斤重的菜筐,脚下泥里水里的,头上汗水雨水已分不清。媳妇儿途中也会苦中玩笑作乐,以岔过手痛脚酸的难受感觉,道:“当时听父母的话,就不会来你这‘难泥湾’了。” “ ‘水泥路’你还谈嫌”,男人调侃道。两口艰难地挪步到公路上,方可绑菜筐于自行车后座,男人努力地骑行到几十公里外的城里去卖。媳妇儿招呼男人路上小心,脚踩泥巴也会唉声叹气道:“啥时能修成真正的水泥路,好让农民有出路!”

从小继承了父辈吃苦耐劳的品性,知道父辈的艰辛,听从父母的教诲,虽天天踩着泥泞艰辛之路,学习从不马虎,初中毕业,顺利升入较好的高中。无论是父母还是自己都明白升入高中这是实现人生愿望较重要的一步。可一帆风顺只是愿望,事与愿违却常常发生。自己上高中不到一年,父亲的病情就加重了。初中时父亲身体开始不好了,可还可以正常劳作,只是没有以前那样有力量。这回彻底失去了劳动能力,本是乡村医生,自己病成这样,也就不能再为乡亲医病了。一个家庭失去了顶梁之柱,好似天塌下一样。这时的自己也已经有了自己的思想,不管对错。每个周末都会骑行三十里路的自行车回家,当行于通向自己家的疙里疙瘩的黄土路上时,心情就会变得像这路面一样不平整。走进家门,看到病中的父亲,劳累的母亲,不想上学的念头油然而生。自己这么大的小伙子,非但给家里帮不上忙,还增加负担。那时母亲常出去给自己借每周10元的伙食费。经过多次的思想斗争,自己流着泪给父母说了自以为正确的想法。父亲低声道:“不行,你就是给我在灞桥浪也得把这三年浪满。”听了此话,自己泪如泉涌。但多愁善感的本性难移,以后的日子虽强迫自己认真努力学习,可思想还是走偏,“考上大学又能怎样,没钱付学费生活费还是一场空。”周末、假期用自己的体力在田间狠狠地劳作,以平息内心深处的苦楚,同时也为母亲稍作分担。最终高考落榜,真真正正回到家乡坑坑洼洼的路上,自己的人生之路这时也是茫然一片。

急于赚钱,高中毕业当年年底,通过一个旅游学院为桥梁赴南方打工。本想到外面创创走出自己的一条人生之路,没想到自己是如此幼稚,何等天真,初入世事,无一技之长,更别提挣钱了。三年时间一晃而过,两手空空,又回到自己家乡坑坑坎坎的黄土路上。这时,父亲的病情更重了,生活彻底不能自理,只能被扶下床坐于院子里晒太阳。母亲还是那么苦,那么忙,日子更是紧紧巴巴。自己整日像无头苍蝇,今日去人市找零工干,明日又去灞河滩过石头,后天又去建筑工地当小工……辛辛苦苦半年有余,汗水也换了点报酬,但家境依旧。路在何方?

“要得富,先修路”,新农村建设政策的出台,村子的主干道首先被好心人用炉渣铺垫了厚厚一层,后来又铺上了沙子石子。2000年后主干道又打上真正的水泥路,村里的巷子街道也硬化了,娃娃上学行走方便了,人们出行脚再也不沾泥不踏水了。人们的思路也开阔了,热火朝天地搞起了各种副业,养猪养鸡的、包粽子糊灯笼的,种蔬菜种葡萄的……乡亲们的日子也似芝麻开花节节高升。

家乡的路好了,自己的人生之路在这20多年也得到改变。1997年自己走上生意之路,几十年间,诚信经营,顾客颇多。中途有喜有悲,娶妻生子,父母亲离世,自己现已到知天命之年。从学校走上社会,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磕磕绊绊,跌跌撞撞,一路努力,走了过来。仔细想来,这些也都只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爸爸,快到了吧?”后排座位上乖巧的女儿打断了我的思绪。听到女儿的声音,这时自己的心里稍稍有点安慰。现在的家乡道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南北东西多条大道将家乡土地分成若干个田字框架,大多已被央企、国企开发。框架内又是小道无数,便于人们出行。绕城高速、地铁站点就在眼前,高铁站也近在咫尺,神州大地任你行,也都是几小时的车程。2021年的全运会在家门口举行,今年5月份中亚峰会又在我的家乡召开,响应“一带一路”倡议,中欧班列长安号再创辉煌,中亚班列趟次也是屡创新高。家乡的路四通八达,通往全国,通向世界。儿女后辈将踏上康庄大道,人生之路一定更加光明。

作者简介

惠建武,70后,陕西省西安市港务区人,喜欢运动旅行,闲暇时也爱好读书写点随笔。

壹点号一点写作课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y2Q9Q4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