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1937年黄浦江血战,于德元一人一刀砍死13名日军,助国军绝地反击

1937年黄浦江血战,于德元一人一刀砍死13名日军,助国军绝地反击

1937年淞沪会战,在黄浦江苏州河畔战场上,眼看战友一个个倒下,日寇一步步逼近,一名17岁的少年子弹打光后,杀红眼的他提起4公斤重的大刀,冲出战壕和逼近的日军展开白刃战。

他一刀一个,最后统计竟一个人一把刀杀了13个鬼子!

伤痕男子汉的勋章。

这一战,少年身上留下了大小伤17处,获得“战神”的称号,他就是抗日英雄“刀王”于德元。

淞沪会战前,国内战争打法多是“人海战术”,一排子弹放完过后士兵就端着刺刀、举着红缨枪、提着大刀冲锋。

那个时候决定战斗胜利的是勇气和冷兵器。

所以当时才会有开国上将许世友一生7次参加敢死队,5次担任敢死队队长,创造了军长担当敢死队长的世界军事纪录,七进七出,如张翼德在乱军之中取上将首级。

其实这种情况在红军时期比比皆是,开国中将秦基伟3次参加敢死队,开国少将颜文斌5次担任敢死队队长。

其他还有开国大将王树声、开国中将王近山也都是数次参加敢死队。

但这种杀得几进几出还能活命回来的英雄事例在后来逐渐没有了,因为后面当英雄的基本都战死了。

为什么呢?他们运气不好?

原因是武器的换代更新。后期国内战争,部队大量装备冲锋枪、机枪、大炮,敢死队这时出马如同宋江讨方腊,十亭要折九亭都不错了,往往是全军覆没。

真正让敢死队这种冲锋战术基本绝迹的分界线是淞沪会战。

淞沪会战是中国军队第一次与拥有现代化武器和军事理论的西方战术交锋。

结果是三个月中国军队死伤30多万,全国精锐部队损失了60%,铁骨积满上海滩,血浸天涯。

国军88师全德械部队,蒋介石部队王牌中的精锐,也是淞沪战场上少数打满全场的部队。

1937年8月12日,国军88师进入上海市郊,进行第一阶段代号为“十日围攻”的攻坚战。

88师国内作战时,往往利用密集队形进攻与冲锋,在局部形成火力和人员优势,突破对手阵线,屡试不爽。

因此,88师一开始把这套战术照搬到淞沪战场,忘了日军的火力配属远比国内战场凶猛。

日军洞察中国军队的战术后,主力部队固守,以警戒部队进攻后快速撤退,诱骗中国军队追击。

中国军队看到日军撤退时,大胆向日军主阵地压上,日军主力部队火力静默直到中国军队接近阵地时才突然开火。

这时,中国军队陷入攻不上、退不下的尴尬境地,在日军凶猛火力打击下,攻势瓦解、死伤惨重。

国军88师经过的血的教训后,及时调整战术,改全员冲锋为500人的精锐突击队渗透作战。

500名战士携带轻便锐利的近战武器在前,形散而神不散,后续部队保持一定距离携带机枪在后,快速建立支援火力点,后方部队集中全师炮火,进行打击和掩护。

面对骁勇的国军88师,日军利用精良的装备,飞机、大炮、坦克乃至训练有素的狙击手,对88师的重机枪进行定点清除。

开战不久仅两日,88师一半的机枪手阵亡。

最后部队要求轻重机枪阵地不能设在制高点,且随时变换,并硬性规定,轻机枪每射击一二次,重机枪射击五十到一百发就要转移阵地,同时还命令非良好之目标不许射击。

这才止住了机枪手的高阵亡率。

可以说中国军队在淞沪会战中是一边战斗一边总结一边学习,用血和生命纠正过去的战术缺陷。

面对日军飞机,国军88师利用夜晚挖出真假阵地来躲避日军的空中轰炸;

利用暗夜以小部队对日军进行渗透和骚扰,打乱日军的进攻节奏;

将迫击炮编入一线实时调配和增强一线步兵的火力……

国军这些策略都取得了一定效果,但整个淞沪会战,打的是综合国力,双方国力和科技相差太大,日军天上有飞机,地上有坦克重炮,日本军舰甚至开进黄浦江进行火炮覆盖。

这种情况下,国军88师损失惨重。

习惯了国内战争的国军军官常常处于最前线,带头冲锋和作战,军官的伤亡率更是远远高于普通士兵,国军大量少校军官战死沙场。

国军8师伤亡率达到三分之一,急需补充兵力,这种情况下,总指挥张治中和陈诚把目光投向了淞沪增援团。

淞沪会战打响后,国民政府就从全国各地征集士兵,广西狼兵,川军健儿,陕西冷娃和杨虎城将军的17路军均是各选精悍力量抵达上海,组成赴淞沪增援团。

最终张治中抽调17路军中1800名关东冷娃编入国军88师,他们每人配有1把4公斤重的大刀、1挺轻机枪和6颗手榴弹。

17岁的于德元就在这支部队中,面对日军攻势,88师按命令退守外滩苏州河段,继续阻击。

上海黄浦江苏州河段水深有限,日军军舰无法进入,这是国军扬长避短,为限制日军机械化部队,专门为日军设计的战线。

此处靠近黄浦江,地势低洼,于德元几铲子下去,挖了不到1米深,战壕就开始渗出水来。

按常理这种地貌环境应该在地面垒上沙袋或修建凸出地面的防御工事,无奈时间紧物资奇缺,88师只能就地取材,选择挖战壕。

于德元和战友边挖边掏,排出淤泥,最终形成战壕。这样的战壕渗透入大量江水,88师所有战士是站在齐腰深的水中与敌人激战。

而此时已经进入初秋,黄浦江的晚风下,于德元和国军88师的中国健儿充满荆轲刺秦王的萧瑟,“风兮萧萧易水寒,壮士一去不复返”

10月底日军开始集中兵力进攻苏州河国军阵线,日军利用火炮优势对苏州河国军阵线狂轰滥炸。

国军为了避免伤亡,不得不主动放弃第一条战线,退守第二条。待炮击停止后再回到第一道防线的战壕。

国军在苏州河设立了三条防御阵地,层层阻击,立体防御。

火炮的持续攻击后,日军工兵开始在江面架桥,双方拉开炮兵的攻防战。

国军88师利用迫击炮专打日军工兵,日军火炮调转方向压制国军火炮,88师迫击炮连一边打一边移动躲避打击,分散了日军火力。

日军工兵则不要命地迎着炮火架桥。

中午时分,日军第68联队第2大队突击队强渡苏州河,冲过水面,在滩头迅速散开,架设机枪建立防线。

日军的战术目的很明显,抢占滩头集结兵力,中间出击,强攻突破,一举击溃国军的苏州河防线。

日军这道防线是没有任何防御工事的,非常脆弱,一旦失去后援将是一支孤军。

所以88师指挥官集中迫击炮,上屋抽梯,不打日军滩头阵地,专打日军浮桥,国军炸毁日军抢修,反复拉锯。

结果是日军的兵力和弹药无法源源不断送到滩头阵地,形成很大制约。

88师战士站在战壕里,死死守住阵地,扛住日军的进攻,双方拉锯了两日,战事胶着,双方心态各异。

国民政府一开始打得就是防御战,拖字诀,希望逼迫日军到谈判桌上,而日军远程作战,离乡背井,久拖不利。

因此第三日一早,日军出动飞机、大炮进行了密度最高的而一次轰炸,随后滩头阵地日军倾巢而出,发动了“玉碎”的全体冲锋。

日军进攻凶猛,第一道阵线很快被日军突破,于德元和战友回撤到第二条战线时,前额被子弹擦着飞过,血如泉涌,迷了双眼,还好运气不错,只是皮外伤,简单包扎后继续投入战斗。

于德元和战友在第二道防线通过狂扔手榴弹方稳住阵线,但他本人左腿、右肩各中了一枪。

还好日军三八大盖射程远,但杀伤力有限,即使被击中也是一点的贯穿伤,不会形成大面积伤害,而且于德元这两处伤口都是擦伤,对战斗力没有影响。

日军利用占领的88师第一道防线作为工事进行巩固和休整,中午时分,日军故技重施再次使用集体冲锋,冲击国军第二道防线,分割了国军在薛家宅的阵地。

日军向被围困的薛家宅国军守军喊话,国军数十名士兵宁死不降,以手榴弹对抗,最后全员战死在苏州河。

国军88师死战不退,当日军占领第二道防线时,国军遗尸数量在1950具,全部战死,无一投降,只有重伤不能动弹的1名士兵被俘虏。

国军的顽强程度远远超过日军预估,不得不向总部请求增兵。

此时的88军进入第三道也是最后一道防线,退无可退。仗打到这份上,88师再无保留投入所有预备队,于德元和战友死战不退,很快弹药跟不上,子弹所剩无几。

国军指挥官大声下令:“这是最后一道防线,我们不能再退了,哪怕只剩一人一枪一弹,也要与阵地共存亡!大刀队的前排集合,其余人上刺刀,准备白刃战。”

于德元把手中的枪一放,与生还的17路军战士潜伏阵地最前沿,抽出背上的大刀,握在手中,静待日军攻到前方,冲锋号一响,于德元一马当先冲出战壕。

在西安时,于德元就是大刀班的兵,刀法是西北军的破锋刀法。

破锋刀法来自于宋哲元大刀队的刀法,大繁若简,只有三招拨、挡、刺,专门针对日兵的白刃刺刀战术。

具体刀法是用刀背从下而上磕开日军刺刀,守中带攻,完成大刀上扬,然后劈砍下来,打得就是日军刺刀被磕开后中门大开的时间差。

日军看到88师冲出战壕白刃战,兴奋地嗷嗷叫,武士道精神下的日军非常自信自己的刺杀能力,认为正中下怀。

然而一交手才发现不对,这是专克他们的大刀队,于德元一磕一劈就干掉一个,接着第二个,反手一刀第三个……

于德元大刀翻飞,一时间血肉四溅,于德元连续砍翻几名日军后,发现没有与自己正面相对的日军了,于是提起刀凭借自己灵活的步法,帮助战友解决他们的白刃对手。

能偷袭的他绝对不讲“奥运精神”,就这般神出鬼没又猛虎下山,直到砍得双手酸软,不知道战斗是何时结束的。

于德元身上负了不少伤口,自己的血,日军的血,染红战衣让他浴血归来,犹如杀神。

于德元的战友,一名原来88师的战士,不是17路军大刀队的。

开战后他端着刺刀跟在于德元身后,冲锋前他给于德元打过招呼:“我们两个打配合。

结果于德元杀得酣畅淋漓,上了战场早忘了这件事。

这名战士跟在于德元身后一个没捞着,不过他很快被于德元的神勇惊得引为天人,现场成了书记员,记录下于德元一个人砍翻了13个日军。

国军士气大振,88师乘胜追击,接连收复两道阵线,恢复了与日军最开始的对峙状态,随后国军的弹药送了上来,双方又开始艰苦的拉锯战。

白天日军凭借火力优势占领88师阵地,夜晚,88师利用野战短兵相接,收复阵地。

如此这般激战10多天,日军寸步难进,几乎没有任何进展。

直到11月8日,另一路日军在国军侧后的金山卫登陆,腹背受敌,在可能被包饺子的情况下,88师才主动撤离阵地。

战后仅据日军统计,苏州河之战日军第9师团就伤亡2804人,第3师团仅34联队就死伤840余人,两个师团仅自己统计的战损就约在5000人左右。

淞沪会战结束后,1937年10月于德元随17路军返回陕西,出征的1800人回去时已不到600余人。

后来随着张学良被软禁,杨虎城被杀,东北军和西北军被肢解,分散混编到其他部队中,于德元有些心灰意冷。

但为了打鬼子的国仇家恨,他继续在军中服役,随部队南征北战,主要在山西打鬼子。

好不容易到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蒋介石开始筹划内战。

于德元不愿意自己人打自己人,加上在苏州河战役中双脚长期泡在水中,患了严重的关节炎,他以此为借口退伍,回到河南省洛阳市,解甲归田。

夜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退伍后的于德元特别的低调,唯一不变的是演练破峰八刀,锻炼身体,唯有此时老英雄才会梦回硝烟战场的峥嵘岁月。

好人有好报,于德元虽然年纪轻轻就患有严重的关节炎,但在随后的日子里这些伤痛慢慢恢复,或许与西北干燥的天气有关,也或许这是上天对英雄的眷顾。

老英雄福禄长寿,儿孙满堂。2006年于德元无病而终,享年90岁。

村民们都说:“于德元在抗日战争时期立下的功劳实在太大,就连上天都奖励他这么大的年纪,这是他应得的。”

于德元老英雄伟大又平凡,位卑未敢忘国忧,向抗日老兵致敬。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2DrgJ4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