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日本军人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啥用的?绝不是防冻的

日本军人帽子上的两片布是干啥用的?绝不是防冻的

引言:

中日不仅在地理上隔海相望,也在数千年的历史当中有着密切的经济、文化交流,比如即便是到了今天日本所使用的文字当中依然保留了一些汉字。

但两国之间并不是一直友好的,在古代日本曾经多次侵扰华夏之滨,清末、民国时期更是掀起了大肆侵略的步伐。

国人对上个世纪侵略中国的日本士兵的印象大多来自影视剧,其中最常见的日军服装是军帽上两侧垂下来两片布,造型很别样让人印象深刻。

这是抗战期间日本陆军军帽的一种样式,名为垂布,又被中国人称为“屁帘儿”,最为常见的是配备在略帽上。

它们的作用并不是用于保暖,主要是防晒和蚊虫叮咬。

帽子加上两块布,日军的经典形象

任何一支正规的军队都会有自己的统一的服装,这一点无论放在什么时候哪个地方都是不变的。

日本,自然也不是例外。

军服,不仅仅是用来区分不同的部队,更重要的是要体现一支部队的精神气。

比如,解放军海陆空的军装颜色就不一样,分为常服礼服作训服,夏装与冬装,但无论哪一种都在设计上突出了中国特色。

当然,包括帽子在内的服装样式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时代的发展、实战的需要和审美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对中国人来说,由于影视作品的影响,带有垂布的军帽是众多日军军帽种类当中认识最为广泛的,并且还给它取了一个外号叫“屁帘儿”。

比如,以由众多喜剧大咖主演的抗日喜剧电影《举起手来》为例,影片中日军所戴的帽子就是带有垂布的略帽。

但并不是所有的日军帽子两侧都有垂下来的布,尤其是早期的日军戴的基本都是那种茶褐色的帽顶向上发斜、中间的帽墙是一层红色的毛料、还有一层黑色的塑料帽檐,这种叫四五式的军帽配发垂布的情况就不多见。

也就是说,日军帽子上的垂布是有一个不断变化的过程。

日军中在帽子上加几块布最早出现在19世纪的最后一年即1899年,当年侵占台湾的日军就换上了这种帽子。

只不过与后来广为人知的造型所不同的是,一顶帽子上有三块垂布,且全部都在帽子的后面,垂到士兵的后背上。

1900年,入侵中国的日军所戴的帽子上也开始出现垂布,这一次与侵台士兵的军帽相比出现了变化,但仍然和后来固定下来的统一模式有所不同。

具体表现为,垂布由三块变成了两块,也从帽子的后边换到了两侧,但是和帽子的连接方式是被缝在了帽墙与帽顶的相交之处。

九一八事变之后,侵华日军的服装是昭五式,此时垂布已经在多支部队中进行使用。

但正式全面配发还是到了1938年的事情,他们在给陆军新制定的略帽上配备了两片垂布。

后来,随着略帽在日军当中的使用范围越来越广乃至40年代成为日本百姓的着装,略帽成为日本作为侵略者的一个典型象征,略帽加两块垂布也就成为了日本鬼子的经典形象。

学习西方加垂布,防晒防咬作用多

军帽作为军装的一部分,也是一支部队的标志之一,它的设计通常都带着浓厚的民族文化色彩。

垂布的出现就是如此,是日军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结果。

早在古代时候,日军为了遮阳防晒就在普通士兵所佩戴的斗笠上加上了遮阳帘。这一改动适应士兵和战斗的需求而产生的,所以就一直沿用了下来。

随着时代的发展,外观形状设计和用料也在不断根据需求而调整。后来,使用的材质也变成了布。

19世纪,西方那些强盗一样的殖民主义国家坑蒙拐骗乃至利用自己强大的炮火优势到处抢占原本属于别人的土地。

当地大物博、资源丰富的中国在坚船利炮中被扣开了大门,隔海相邻的日本也没能避免在外国舰队的威胁之下不得不签订损己利人的贸易协定的命运。

当然,不同的情况是日本作为一个孤悬海中的小岛,很多资源都比较匮乏,对以掠夺为目的的西方国家来说吸引力没有那么大。

但这也给日本敲响了警钟,所以他们开始摒弃以前陈旧的思想向西方学习,进行军事经济上的改革,以图自身的强大。

60年代,明治天皇继位前后,花了很长时间清剿了幕府的势力,完成了全境的统一,并开启了奠定日本富强基础的维新运动。

军事上向西方学习的不仅仅是制度、武器装备、训练方法等,连同军装也一起学习。

其中帽子,日本就在保留自己传统的基础上在借鉴法军设计出了垂布。

非洲有很多传染病都可以通过蚊虫进行传播,法军刚到那里的时候摸不清情况吃了很多亏,后来才设计出这种在帽子上增加布条的方式来保护脖颈,减少蚊虫的叮咬。

这是垂布的其中一个作用。

中国领土面积很大,不同的地方地形地貌不同、气候环境也相差甚大。

行军作战不分季节、不分高山平地也不管是丛林还是草原,蚊虫滋扰的现象自然也广泛存在,所以某些侵华部队也就很快根据作战需求配备了垂布。

上个世纪日军侵略中国的初期,垂布并不是标配,一直到了30年代末期才成为统一的服装样式。

此外,垂布还有遮阳防晒的功能。夏季阳光非常强烈、天气炎热气温高。

一旦打仗士兵们往往要在战壕中蹲守很久或者一整天都在行军,可能会被晒出病来,这种时候垂布就起到了防晒的作用。

其他的,诸如能够减缓战场上炮火的巨大声音对耳朵的冲击起到类似隔音的作用,不能说完全没有但也是聊胜于无。

至于防冻,寒冷的时候日军会换装冬季服装,帽子也换成带有护耳的防寒帽,这才是真正起到保暖防冻作用的军帽。

日军垂步的变化,贯穿侵华的过程

带着垂布的略帽在二战期间成为风行全日本的战争代表也成为他们罪恶的象征之一,而日军军帽的变化也是伴随着侵华的历程。

中日两国之间在过去几千年的历史当中有很密切的往来,尤其是唐朝时期日本专门派了遣唐使学习、交流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

他们借鉴吸收了很多中华文明,语言、文字、各种技艺。即便是到了今天,依然能看到他们的文化当中所留下来的华夏烙印。

但是,两国之间并不是一直友好、文明的。

国土面积狭小、自然资源缺乏的日本想要获得更多发展的空间,他们就持续不断的把主意打到了中国身上。

早在宋朝时期,日本人就开始不断骚扰我国沿海地区。

到了明朝的时候更是大规模侵犯,戚继光等流芳千古的名将正是在对付倭寇的过程中走出来的。

尽管一再被打退,日本也只是屈服于国力、武力上的落后而暂时收缩,一旦等到机会就会继续侵略中国。

时间来到了19世纪中期,日本经过维新向西方学习之后在经济和军事上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而与此同时,清朝作为对比虽然也曾有部分有志之士进行过以自强求富为目的的发展运动,但都没有触及到最根本的方面而没能实现富强的结果。

当国力、军力再一次出现反转的时候,日本又露出了它的獠牙向中国的领土伸出了魔爪。

侵占台湾、甲午海战,清王朝的大败乃至辛苦积攒了很久的水师几乎全部覆灭。

赔偿天价巨款、割让领土、给予经商特权,这些因为战败而不得不含泪签下的条款为日本带去了巨大利益,也进一步滋长了它的野心。

垂布最早出现在中国的土地上是在被侵占的台湾,尔后1900年日军作为八国联军的一个成员占领北京的时候,他们的士兵的军帽上也挂上了垂布。

不过,这种既沿袭了他们本国的传统又结合了西方的垂布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都不是日军的统一制式服装。

即便是在侵华的部队当中,也是只存在于部分部队中。

1938年,垂布和略帽一起成为日本陆军的统一装备,二者结合在一起构成了如今大众最为熟悉的日军军帽形象。

和垂布早就已经出现一样,略帽也早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就开始在军队中进行试验。相比于当时正式装备的四五式帽子,它少了些威严但是更加轻便利于作战。

由于略帽的质地相对柔软戴上去比较舒适,所以有很多士兵在带钢盔的时候是直接套在略帽上的。如此一来,垂布就成了日军的标配。

垂布是通过挂钩的方式挂在帽子上的,从外观上来说非常滑稽可笑,但在很长的一段时间内这种滑稽的帽子成为了无数中国人心中的噩梦。

国人蔑称为屁帘,侵略耻辱永不忘

众所周知,幼儿由于相关神经发育尚不完全难以自我控制尿尿等行为。很多老百姓为了保持孩子身上的干燥在他们的屁股上垫上两块布,叫做屁帘儿。

日本鬼子走动的时候,帽子上的垂布随着脑袋的转动和风力的吹动而晃来晃去,很像小孩身上的屁帘随着孩子们的走动而摇晃的样子。

于是,对鬼子深恶痛绝的老百姓便把这个称呼送给了垂布,以示对于日军侵略行为的厌恶和仇恨。

带着垂布的略帽并不是日军唯一的一种帽子样式,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日军的装备会有所不同。

即便都是略帽,在不同的阶段也会有细微的差别。

不过,这种军帽作为日军的一个典型形象而为后世的人们所记忆,它与侵略、屠杀、鲜血和国仇家恨直接画上了等号。

有不少伪军、投降派为了展示自己对“皇军”的忠诚,都以戴这种军帽为荣。他们就和这帽子一样,被钉在了历史的耻辱柱上。

日本侵略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得更多资源。中国有着他们羡慕但永远也无法拥有的极为广袤的国土,有着丰富的矿产等自然资源。

侵占了东北这块富饶的黑土地之后,日军不但源源不断地把各种物资运回本土,还以此为根据地建立军工厂制造武器、为前方作战提供各种军需物品。

而这一切又会成为他们挥向国人的屠刀,是头上的钢盔略帽、是进村扫荡之时手中所端的刺刀、是瞄准中国士兵的枪和炮。

自1931年开始,中国人民与日本这个侵略者之间进行了长达14年的对抗。

从民间,农民、工人、学生等不同群体越来越多地认识到必须团结一致共同抵抗侵略者;到无数热血男儿血洒疆场,以自己的血肉之躯为保卫家国而坚持到底。

不管是淞沪血战之时的巨大牺牲、南京城下百姓凄厉的惨叫,还是被“731”抓去做实验的人们,又或者被抓走做慰安妇的可怜妇女,一笔一笔都是血债。

纵观整个二战历史,中国是全世界付出最多牺牲和代价的国家之一。

中国人民对当年所遭受的苦难是记忆深刻的,既把日军所犯下的令人发指的罪恶铭记在脑海深处,也把只有自己真正强大了才不会受人欺负这个用血泪换来的教训镌刻在骨血中。

如今,人们去军事类博物馆或者展览馆,可以看到当年抗日战士们缴获的各种日军帽子,其中有不少带垂布的。它们静静躺在那里,作为一种历史的记忆提醒人们勿忘耻辱。

结语

遮阳、防叮咬是日军在帽子上加装垂布的主要目的,也是他们在改革的过程当中融合了传统与西方的设计结果。

但军帽是为战争而生的,所以日本人作为侵略者带着它漂洋过海到了中国的土地上。

带有垂布的帽子作为一个经典形象成为侵华日军的代表,也成为日军暴行的象征之一。

看到它们,人们就会想起当年华夏大地惨遭侵略蹂躏的残酷记忆。

参考文献:

[1]沈克尼.我手中的战利品-侵华日军的军帽[J].轻兵器,2006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A2ZXpp0.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