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健康 / 过敏”盯”上你了?多领域大咖专家教你防护——过敏季系列学术公益活动启动会暨科普访谈讲座召开

过敏”盯”上你了?多领域大咖专家教你防护——过敏季系列学术公益活动启动会暨科普访谈讲座召开

审稿专家: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

暖春已过,初夏刚至。每逢春夏之际,漫天飘散的花粉、四处肆虐的柳絮,都深深困扰着众多过敏患者。过敏症状无比猖狂,可以侵袭皮肤、眼睛,甚至深入嘴巴、肺部和胃肠,让人苦不堪言。

5月22日,由《医师报》社联合扬子江药业发起的“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过敏季系列学术公益活动启动会暨科普访谈讲座召开,多位业内大咖齐聚线上,为过敏性疾病诊疗支招。

此次活动通过《医师报》直播中心——医TV进行直播,同时在海上名医、白大褂、新浪新闻、微博卫生健康、百度健康、《医师报》视频号同步转播,在线观看人次超过42万,引起了广泛关注。

“轻松自在 无惧过敏”过敏季系列学术公益活动正式启动

开场致辞

程雷教授:提升公众防治认知 提供更优质诊疗方案

大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变态反应学分会主任委员、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耳鼻咽喉科主任/过敏诊疗中心主任程雷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过敏性疾病患病率日趋增高,患者病情也更加错综复杂,这与城市化进展、生活方式改变等一系列问题密切相关。环境与基因相互作用下,人体免疫系统受影响,对许多无害物质产生了过敏。改善环境、减少过敏原暴露是防治过敏行之有效的重要措施。

程雷教授

在此形势下,对付过敏,单学科已难以招架,需要多学科加强交流,在临床实践和教学科研上深化合作,才能取得更好的诊疗进展。本次活动邀请到耳鼻咽喉科、皮肤科、呼吸科、中西医结合等多个领域的大咖,是一次极具意义的探索。希望大家能深入、广泛交流,提升对过敏的认识,提供更优质诊疗方案,更好地解决患者虽不致命但难以忍受的痛苦,并能在不久的将来力求根治过敏。

张艳萍执行社长:普及过敏性疾病知识 让更多患者可防可控

《医师报》社执行社长兼执行总编张艳萍女士主持会议并指出,过敏性疾病是现代社会中困扰人们的常见病症之一,在我国,平均每三个人中就有一人过敏,患病率高达27%。过敏难以根治,反复发作给患者带来了沉重的身体和经济负担。为进一步提高过敏性疾病规范化诊断与治疗的临床能力,提升对过敏性疾病的认识水平,加强各学科间的沟通与交流,维护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医师报》社联合扬子江药业发起了此系列活动,希望能让过敏性疾病的知识在更大范围内普及,让更多患者可防可控,减轻症状,轻松自在。

张艳萍女士

科普访谈

顾恒教授:ABC原则 防治夏季过敏性皮肤疾病

天气逐渐炎热,过敏体质的患者熬过了春季鼻炎,却可能因为气温升高等因素而再次过敏,那么该如何防治夏季过敏性皮肤疾病?对此,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皮肤科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学科学院皮肤病医院顾恒教授作出了解答。

顾恒教授

夏季过敏发病因素复杂,强烈的阳光、衣物减少导致更多皮肤暴露、蚊虫叮咬等,都会增加夏季过敏发病率。少量日光对皮肤并无太大伤害,但过敏体质的患者在接触部分物质如柴油等,或是服用了四环素药物、噻嗪类药物甚至部分食物后,在日光下会很快发生皮肤红肿、脱皮等光敏性变化,引发光变异性接触性皮炎。

常见导致接触性皮炎、荨麻疹、特应性皮炎等夏季过敏性疾病的物质还包括季节性花粉、塑料拖鞋、海鲜、蚊虫等。有统计显示,因为蚊虫叮咬致包块不消退,皮损长期存在的特应性皮炎发生率已经达到了12.94%,大部分患者为轻症,重症患者占比约1/3。

顾恒教授表示,防治夏季过敏性疾病首先需要尽可能避免接触紫外线,做好防晒,这不光是女性专用,也适合于所有人。有光敏性疾病史的患者要杜绝使用相关高危药物和食物,通过戴口罩、护目镜等方式远离过敏原。一旦出现过敏症状,及时就诊,在医生指导下合理治疗。

医生也要加强对患者的教育,让患者能在过敏时做出紧急处理,及时缓解症状。如口服抗组胺药物,摒弃塑料拖鞋改穿其他材质,遵循ABC三原则,在海边及高海拔地区做好防晒——A是避免接触(avoid),B是挡住阳光(block),通过戴帽子、墨镜等隔绝阳光,C是防晒霜(cream),当A、B不能满足防晒需求的时候,采用C补足。

唐华平教授:同一气道疾病要共性治疗与特异性治疗结合

过敏性鼻炎一般表现为鼻子痒、打喷嚏等症状,也有部分患者会发生哮喘,因此万万不可忽视。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变态反应专委会主任委员、青岛市市立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主任唐华平教授从中西医结合角度提出了过敏性鼻炎发展为过敏性哮喘后的治疗方法。

唐华平教授

过敏性鼻炎和过敏性哮喘极为常见,常联系紧密,因鼻腔与气道相通,故二者为同一气道共性疾病,属于变态反应性疾病。据统计,40%的过敏性鼻炎患者都伴有过敏性哮喘,而过敏性哮喘患者有80%都合并过敏性鼻炎,两种疾病发病机制极为相似。大气污染、环境暴露、工业粉尘以及遗传学特点等是两者共同的潜在病因,临床上常用过敏性鼻炎哮喘综合征这一概念来形象化形容二者联系。

诊断过敏性哮喘需要结合多种临床资料,尽可能从血清学检验发现过敏原,结合胸闷、憋气、咳嗽等临床表现,并在支气管激发试验、舒张试验、呼吸道流速测定等检查的辅助下综合判定。一氧化氮呼气测定可明确是否与炎症反应相关,是过敏性鼻炎和过敏哮喘的共性检测项目之一。

而在治疗方面,唐华平教授则指出应共性治疗与特异性治疗结合。白三烯受体拮抗剂、靶向药物奥马珠单抗等既可抗过敏性鼻炎也可抗哮喘,而脱敏治疗目前相对应用局限,对尘螨等使用较多,是以后诊疗发展的重要方向。

中西医不可分割,二者相互协同,互补短板,并重发展,这将极大推动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治疗进展。中医概念中认为祛风散寒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作用,目前一些标准化治疗药物如散风通窍滴丸、香菊胶囊等专用于治疗过敏性鼻炎。

单一治疗可能效果欠佳,联合治疗将达到更好疗效。中西医需联合开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各种药物的疗效,这无疑将对过敏性鼻炎和哮喘的诊疗发展产生极大推动作用。

何黎教授:为特应性皮炎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疾病管理服务

每逢换季之时,不少人会出现手指干裂、发痒的症状,就诊时被医生诊断为特应性皮炎。什么是特应性皮炎,又该如何治疗?中华医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副主任委员、昆明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云南省皮肤病医院执行院长何黎教授进行了科普。

何黎教授

特应性皮炎是一种慢性反复发作的炎症性皮肤疾病,主要发生于皮肤较干燥者,可从出生延续到老年,终身相伴。其始于皮肤屏障严重缺陷受损启动的炎症反应,而这又源于先天性基因表达异常,多种细胞因子被释放,致使皮肤对外界抵抗能力严重下降甚至丧失,皮肤水分流失,易被外界过敏原刺激而产生病损改变。特应性皮炎在婴幼儿和儿童期发病率高达30%,在成年后约为7%。特应性皮炎以肢体表明多形态红斑、丘疹、糜烂渗出等为主要临床表现,皮肤瘙痒反复发作,难以治愈,影响患者睡眠和整体生活质量。为此,医疗机构应为特应性皮炎患者提供全方位全周期的疾病管理服务。

何黎教授指出,特应性皮炎的全程管理主要包括健康教育、阶梯治疗和皮肤屏障修复三方面。

医师应首先关注患者有无家族史,记录过敏的药物和食物,建议患者穿衣宽松,勿让皮肤有紧绷感,在家中用加湿器保持环境湿润,避免在外剧烈运动,严格防晒,降低洗澡频率,避免过高水温,杜绝使用含色素香料的功能性清洁剂,从吃穿住行各方面严格要求,从而控制炎症反应,减轻症状。

对患者的阶梯治疗基于对病情的分级,一般可分为轻度、重度和重度。轻度特应性皮炎患者运用抗组胺药物,如氯雷他定、盐酸西替利嗪等,外在皮损使用激素或钙调磷酸酶抑制剂如他克莫司等。若病情发展到中度或重度,JAK抑制剂等生物制剂或小分子靶向药物安全有效,24小时内即可达到较好止痒效果。

在缓解期时,皮肤屏障的恢复十分重要,要对所有患者使用修复剂,如含青刺果油的功效性护肤品,可很好地恢复皮肤紧密连接蛋白作用。

何黎教授总结指出,特应性皮炎与很多患者终身相伴,但目前经过科学规范的全程管理,疾病能够得到很好控制,患者可以正常生活。

阮岩教授:应对过敏性疾病 中医药蕴藏巨大潜力

针对过敏性疾病,西医已有多种针对性药物问世。中医药是中华民族传承的瑰宝,从古至今帮助无数患者摆脱疾病折磨,对付过敏性疾病,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优势又在哪里?广州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岭南耳鼻喉病研究所所长、中华中医药学会耳鼻喉科分会主任委员阮岩教授进行了介绍。

阮岩教授

预防为主,中西并重是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基本方针之一。近几年新冠流行时,中西医结合治疗新冠肺炎,以及新冠引起的鼻炎、咽炎等疾病,疗效显著。阮岩教授指出,中药治疗过敏性疾病的优势主要体现在疗效较好、起效较快、依从性较好等方面。

部分西药不良反应明显,限制了进一步应用,如尘螨脱敏治疗,安全性有待进一步研究,且缺乏局部和整体的关系考量,仅针对某一病症进行治疗。而中药在这方面优劣都很显著,辨证观念有助于因人而异个性化治疗,研究证明,小青龙汤具有很好疗效。整体观让中医药可以兼顾局部和全身症状。内外治疗结合,如口服药与针灸结合,药物穴位注射治疗过敏性哮喘等,实践经验表明中医药应用潜力巨大。

但相比之下,中药疗效仍整体逊色于西药,部分剂型服用不便,口感不如部分西药如糖浆,但正在改善改进之中。中西医结合自上世纪提出到现在,取得了一定成绩,也有其不足的一面,阮岩教授从耳鼻喉科角度谈到了中西医结合治疗发挥优势的方法。轻度过敏性鼻炎患者,医师推荐盐酸非索非那定、西替利嗪、诺维他汀等联合针灸治疗;如为中度,水肿严重,呼吸困难,可加用减充血剂,在间歇期使用中药膏方改善体质,辅以穴位治疗、饮食疗法等,可多角度预防过敏性疾病发生,改善症状。

“不管黑猫白猫,抓到老鼠就是好猫,中医西医同样如此,中西医结合治疗最主要是提高疗效,减轻毒副作用,最大程度使患者获益。” 阮岩教授说。

讨论环节

防治过敏性疾病有妙招 专家教你避“坑”

程雷教授指出,过敏反应中最主要的化学介质为炎症介质,如白三烯、组胺等,抗组胺药物与抗白三烯药物便是针对该机制。对于复杂病情,如白昼及夜晚过敏症状都很严重,睡眠受影响,儿童过敏伴腺样体肥大等,联合应用抗组胺药物和抗白三烯药物,临床效果较好。

对激素恐惧在患者群体中是普遍现象。实际上,鼻喷和吸入激素使用总体十分安全,局部用药并不会出现太大副作用,也属于一线治疗方式,希望患者们能改变不正确的认识,加强合理用药。

顾恒教授则指出,抗组胺药在临床上使用极为广泛,相比第一代抗组胺药,第二代抗组胺药工艺改进,不良反应少,已成为抗过敏药“主力军”。抗组胺药可以阻断组胺与受体结合,稳定细胞膜,临床应用效果不佳时可采取提高剂量、联合用药等方法。鉴于一代抗组胺药使用中可能影响儿童生长发育,目前多数二代抗组胺药在无大量研究的情况下,不主张给儿童使用。

何黎教授表示,对于老年特应性皮炎患者,症状较为严重,可选择性白天应用H2受体阻断剂,而在晚上使用H1受体阻断剂,部分药物可通过血脑屏障,且具有嗜睡性,充分发挥疗效的同时帮助患者入睡,避免皮肤抓挠,有助于皮肤屏障恢复。对于儿童患者,扑尔敏相对较为安全,可以适当应用。

唐华平教授认为,过敏性疾病治疗需要多学科合作,而抗组胺药物在不同学科中有不同的应用定位。在呼吸科,过敏性哮喘患者应用抗组胺药往往是短期内使用,缓解症状,患者很可能是因白三烯受体相关因素致敏,因而抗组胺药物不一定有效。

考虑到无论是否出现过敏症状,气道炎症一直存在,吸入性激素抗炎治疗需长期持续进行,这是治疗过敏性哮喘的重点。

阮岩教授表示,中医讲究“上医治未病”,目前国家卫生方针也在强调预防为主,中西并重,一位好医生应该要帮助大众防患于未然,预防过敏性疾病的发生十分重要。从中西医结合角度出发,免疫治疗、中药调理体质、适当穴位注射等方法,可以预防发病,或是减少发病次数、减轻症状。对于老年人和儿童,要积极预防感冒,避免病毒传染源,杜绝因免疫力下降诱发过敏性疾病发生。

会议总结

程雷教授总结指出,过敏性疾病发病机制复杂,同时包含着复杂的社会因素,罹患后会对患者造成极大影响。今天的线上会议不拘一格,全国范围内数位著名专家侃侃而谈,分享在多年临床诊疗中积累下来的宝贵经验,通俗易懂,公众能很好理解体会。

这是过敏性疾病学术公益活动的良好开端,今后我们会更有针对性地去准备话题,加强互动,努力实现在学术上有代表性,有引领性,在科普上更加热衷,让医学知识传播途径更加便捷,更加丰富多彩。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dLnrp4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