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军事 /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编制精简5%,基层部门参照执行将更加苦不堪言

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编制精简5%,基层部门参照执行将更加苦不堪言

每一轮机构改革,都是国家在适应国际国内社会发展变化下,做出的重大战略调整,目的是希望国家机器能够更好运转。

“时代的灰,落在每一个普通人的身上,就成为了一座山。”代表们虽然代表着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在国家治理过程中建言献策,但并不能照顾到每一个普通人。

本次机构改革最大的关注点之一便是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编制精简5%,这是在充分调研和广泛论证的基础上做出的决策,也是符合我国国情的。

但如果就此地方各级政府部门都参照执行的话,最苦的可能仍然是基层单位了。

现状

以我所在的基层单位为例。上一轮机构改革的遗留问题还没有解决,尤其是人员老龄化严重、专业岗位人才缺乏、人员编制严重不足,基层已是水深火热。

2019年,我们由三个单位合并而来,另外接收了其他两个单位的部分职能。而且由于其中两个单位曾经是省垂管、市垂管,在机构改革过程中,实行编随人走“一刀切”的方式,只有少量编制在区一级的人员才被划转到区局。

这就导致接收了其他部门单位的职责职能,要么没有专业人员下来,要么划转的都是年龄偏大的老同志,一两年内直接退休了,工作内容上青黄不接,疲于应付。

机构改革后的情况是,省市大量人员在上面指挥督办,基层落实人员就那么一两个,倒金字塔现象严重。我负责的业务,上面有八个人给我安排工作,落实的只有我一个。

再来说编制问题,我们单位近100号人,行政编40余个,事业编30余个,剩下的均是临时聘用人员,流动性大,往往我还没见到真人,人家就辞职了。而且作为执法部门,这些临时工能承担的工作十分有限,如果业务骨干退休,他们根本挑不起大梁。

据我所知,全区行政编只有200个,我们单位算是占编人数较多的,区里盼着单位里的老同志早点退休,退一个,他们就多一个编制。新局长之所以愿意来填坑,就是看上了这个行政编制。

后果

如果严格按照中央国家机关各部门编制精简5%的标准,基层各部门统一精简5%的标准的话,上述的情况会更加糟糕。

首先,编制既是体制内人员的一种身份,也是行政机关运转相对稳定的保证。基层按5%的比例精简编制以后,原本编制紧张的基层更是雪上加霜,在工作量没有减少的前提下,只能聘用更多的临时工,这种相对稳定的状况将难以保证。

其次,有了编制这个身份,体制内人员在言行举止方面,会十分注意,而临时工没有太多的顾忌,说话做事更容易随心所欲,对单位的形象不利,甚至有损政府部门的公信力。从每次政府部门爆出丑闻来看,最终背锅的都是“临时工”,虽然可能是权宜之计,但不可否认这个理由好用,也可能成为普遍的事实。

最后,国家精简编制,目的是为了提升政府效能,让有限的人发挥出更大的价值。初衷是节省财政支出,提高财政支付的利用率。可是目前基层普遍的情况是一个人干着好几个人的活儿,“兔子逼急了还咬人”,压力过大了,直接撂挑子,还得花费更多的钱请更多的临时工干活。现在躺平的人可是越来越多,这些人也不是说精简就能被精简掉的,只能逐步消化。

建议

以前我们讲“因材施教”、“因地制宜”,都是在说,要根据具体的情况,找到适宜的解决办法,在保证落实国家机构改革政策的前提下,相对考虑地方和部门差异,切不可如上一轮机构改革那样,全部“一刀切”。

像前段时间山西人口小县大幅度减少县级领导岗位便是有益的探索。

希望国家机构改革的步子不要迈得过大,每一轮机构改革,必然有大量的“牺牲品”,这无可避免,但重组、直属还是精简,都需要时间来慢慢消化,逐步过渡,新人新办法,老人老政策,让机构改革的红利惠及更多普通人。

其实,提升所有在职公务员的主观能动性,尽可能让所有通过正规招考进入体制内的人员真正热爱这份工作,让踏实肯干者、辛苦付出者有尊严、有收获、有底气,我想也是机构改革成功之处,毕竟,不管体制机制如何改,做事的还是普通公务员,既能方便群众,提升办事效能,也能兼顾基层在职公务员,如此才是最好的。

所以,体制改革不能仅仅一改了之,也要尽可能理顺体制机制,出台合理有效兼顾公平正义的配套政策,方能行稳致远。

写在最后

每一次机构改革,到最后苦的都是最底层的普通公务员,无限加大的工作量,与日俱增的工作压力,还有永远看不到的升职加薪,到最后就成了让人流汗又流泪,最终的结果是大家都躺平。

希望机构改革的建议者多到基层调研,充分了解基层情况,而不是一个政策“一改到底”。

本文来自网络,不代表今日新闻立场,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newstoday.cc/x0qNBPL.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返回顶部